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人民大学,参观了学校校史展,指出“一定要把这一光荣传统和红色基因传承好,守好党的这块重要阵地。要加强校史资料的挖掘、整理和研究,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党创办人民大学的故事,激励广大师生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
临沂大学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红色校史在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创新中的独特作用。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强文化资源向教育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立足校史资料的挖掘、整理、研究、开发和利用,实现校史馆扩容改造、提档升级,用好红色校史,讲好“临大故事”,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更好实现以文化人、以史育人。
加强档案育人,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成为师生的自觉追求
临沂大学是一所在烽火硝烟中诞生的“红色大学”,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鲜明的红色基因,学校从创建、发展到壮大的成长史,也是一部在党的领导下,全体教职员工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培养人才的奋斗史。学校档案馆、校史馆是对学校发展历程的全方位记录,校史馆展示的龙头部分,就是在战争年代,在党的领导下、在抗大一分校的支持下,滨海公学、滨海建国学院创建,是校史的红色源头;同时,红色馆、溯园、北海银行博物馆等七个文化场馆,分别从不同视角和载体展示学校发展历史、山东革命斗争历史,多角度呈现学校与党同心同德、与祖国同向同行、与区域社会同频共振的发展历史。
档案工作存史资政育人,是一项利国利民、汇集千秋万代的崇高事业。学校充分发挥档案育人功能,每年新进教师、新生入学,都会到校史馆和其他场馆进行校史校情专题教育;在日常教育管理中,各学院也非常注重利用红色资源,把红色馆、校史馆、溯园等作为开展主题党日、主题团日的主阵地。外国语学院将专业教育与校史教育相结合,组织学生到红色馆开展“双语讲述红色故事”主题教育活动;农林学院在溯园开展“习近平与新时代大学生”主题团日活动等,沉浸式的教育活动使学生从学校“小历史”中感知党和国家发展、时代变迁的“大历史”,强烈激发起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自豪感、荣誉感,强化主人翁意识和自我教育导向,做到知史爱校、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充分利用校史资源,打造更高品质更具魅力的思政教育校本教材
校史档案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学校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本身就是生动的思政教育校本教材。校史档案记录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在内容、呈现形式、物理分布等方面具有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不可取代的优势。目前,学校库存十大类档案5.7万余卷(册),七个文化场馆总展陈面积7300平方米。近年来,档案馆利用红色校史资源,指导完成6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次入选山东省经济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示范案例”,申报多项山东省艺术科学课题,定期面向学生开展校史馆等场馆的讲解员招募,多方式提高校史育人质效。
学校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将沂蒙老区的斗争史、学校的发展史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深度融合,构建起“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系列课程体系,编写了《沂蒙精神大学生读本》《沂蒙文化史》《沂蒙红色文化概论》等校本教材。目前正在开发的《红色校史》校级选修课程,围绕党史、校史、校情、学情对馆藏档案资料进行深入研究,对校史中党的早期组织建设、先模人物故事、红色“临大精神”等元素进行了提炼和整合,增加了档案编研的实物工作量,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素材,与国家统编的思政教材形成功能互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更加鲜活生动,真正让馆藏档案资源“活”起来、走出去。
构建多方联动机制,打造新时期校史档案育人合力新格局
红色育人是一个系统工程,校史档案育人是红色育人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学校不断开发丰富校史资料,凝聚各方力量,形成育人合力。学校红色馆、校史馆、北海银行博物馆、溯园以及3个名师馆、1个艺术馆,全面生动呈现了学校改革发展奋斗的历史,共同形成了一个不出校园就可以同时领悟革命历史教育资源、优秀传统文化道德资源、师德建设资源的师德涵养基地集群效应,达到单位空间内教育的最大值。2022年,红色馆获评山东省师德涵养基地。
下一步,学校将积极加强各部门协同合作,整合不同的潜在资源,探索校史档案育人工作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方法。不断推进档案数字化工程,加强档案信息深度开发和编研,加强红色校史资源推介,推进校园文化场馆“网上展厅”建设;推进全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共同参与挖掘校史档案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加强“四个力量”的统合,即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沂蒙精神理论与实践阐发、历史文化学院的沂蒙红色历史研究、音乐传媒等学院的红色乐舞剧编演与红色资源成果转化、档案馆的红色校史研究与档案资源的利用转化,进一步明确红色育人工程的主题主线和体系化建设。同时,学校将积极参与山东革命场馆与高校融合发展联盟的工作,提升学校校史档案影响力,丰富档案育人资源,创新档案育人空间,奋力开创校史档案育人新局面,使学校的红色育人品牌更加充实鲜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