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教育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职业教育 > 安庆市宜城科技学校“非遗”所思有传承

安庆市宜城科技学校“非遗”所思有传承

发布时间:2022-06-23 00:35:42作者:佚名来源: 安徽省教育厅

  怀宁县石牌镇素称京黄故里之城,黄梅戏文化底蕴丰厚,百姓人人能唱黄梅戏,公园、广场处处闻得“黄梅”飘香。2006年,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怀宁县大力弘扬黄梅戏,组织开展黄梅戏进校园活动,开设黄梅戏课程,让戏曲文化根植怀宁青少年心中。安庆市宜城科技学校为传承这一“非遗”文化,自2018年秋创办黄梅戏特色专业,聘请专业教师教唱黄梅戏,同时创新思维,编排新剧,使黄梅戏文化广泛传播,代代传承。

  表演03.png

  “我们再打一个《女驸马》中女驸马的水袖,同学们要记住动作要领,一定要三下定型,整体动作看起来很舒展……”时小柳、都飞飞老师一边教学生黄梅戏的做功,一边做示范引领,十几名“小旦”学得有模有样。两位老师对这群农村来的孩子付出了大量的汗水也寄予了厚望。

  非遗03.jpg

  时小柳、都飞飞都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戏剧家协会会员,上世纪70年代在怀宁县剧团担任主要演员,活跃在黄梅戏舞台二十六年,创意编导百余场大型精品文艺活动,培育黄梅戏优秀青年演员百余名,多次在国家级黄梅戏比赛中获得良好成绩。他们因戏结缘,1974年喜结连理。两位老师担任怀宁县黄梅戏剧团导演和主要演员,夫妻二人不断创作和演出,用好作品传承黄梅戏,深受大众喜爱。21世纪初,两人先后退休,但一直没有退出黄梅戏舞台。

  2018年安庆市宜城科技学校开设黄梅戏专业,苦于没有专业教师任教,教学质量很难提升。董事长余振华“三顾茅庐”将年愈70的时小柳夫妇聘请到学校担任黄梅戏专业教师,成立黄梅戏名师工作室。 4年来,黄梅戏专业成了学校的品牌专业,教学成果喜获丰收,编排出众多新剧目,学生参加安庆师范大学黄梅戏专业本科对口招生,成绩优异,2020年13名学生报考,录取百分之百,2021年22名学生报考14名录取。学生在省市级中职技能大赛中多次获奖,学校自编剧目经常在社区、养老院上演,为广大戏迷送上文化“大餐”。

  黄梅戏01.jpg

  “时老师和都老师德艺双磬,深受学校师生的爱戴。尤其是时老师敬业有加,已经70多岁的他每天还要起早贪黑,对学生严爱相济,把这些‘徒弟’当作自己的孙子一样教,希望这些孩子能成为传播黄梅戏的‘火种’,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广大,代代相传。”安庆市宜城科技学校校长郝浩军满怀敬意地介绍他们的工作情况。

  非遗02.jpg

  查心怡是安庆市宜城科技学校三年级黄梅戏专业学生,她的梦想就是考上安庆师范大学黄梅戏专业,能在黄梅戏大师韩再芬的课堂上学习,都飞飞和时小柳老师就是她逐梦道路上的引路人。5月初她参加中职对口招考文化课考试,成绩超出分数线近30分,6月底她将参加黄梅戏专业课考试,她报考的学校就是黄梅戏名家韩再芬所在的安庆师范大学。这段时间她增加了练习的难度和时间长度,把一切的精力放在这个决定她命运的选拔考试上。“黄梅戏是我奶奶的最爱,我学黄梅戏是想唱给奶奶听,也是想传承这门艺术。学黄梅戏很苦,要在两年多的时间学会黄梅戏唱念做打基本功,能唱经典选段。每天早晨6点多起床吊嗓子、踢腿、念白,还要唱学过的段子,晚上还要练软毯子功,吃饭不能吃辛辣和油腻,因为要保持体形和声带,要控制自己的食量。都老师常常教导我们黄梅戏是非遗文化,是一门艺术,学艺先学德,要端端正正做人,要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能吃得台下苦。她虽然对我们要求严格,但是也像奶奶一样疼爱我们,希望我们个个都能成才。”查心怡眼神坚定地说。

  非遗04.jpg

  黄梅戏是怀宁县的文化标志,安庆市宜城科技学校传承”“非遗”文化有抱负、有思考、有创新,结合时代特色编排新剧目,让年轻人喜欢唱黄梅戏。“学校正在着力培养专业的黄梅戏人才,这些学生将来都是黄梅戏的传承者和开拓者,‘非遗’文化在年青一代更会发扬光大。”有着黄梅戏表演和40余年教学经验的时小柳饱含深情地说出了他们育人的目的。(李未停 占海清 特约通讯员:高莉萍)


原文链接:http://jyt.ah.gov.cn/xwzx/zyjy/4057195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教育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金政国信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教育法治网 jy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