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有所教”迈向“学有优教”
——山东推进义务教育跨越发展纪实
记者 魏海政
■教育这十年地方经验
“信息化助力我们这所偏远山区学校驶上了品质教育的快车道。”近日,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峨庄乡中心小学校长房勇告诉记者,学校近年来利用信息化搭建连通外界的桥梁,用好专递课堂、链好名师课堂、探索智慧课堂,与城区学校共享优质资源,全员全学科推进“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全方位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
峨庄乡中心小学地处淄川、沂源等五县(区、市)交界处,是一所典型的偏远山区农村学校。该校的变化,也是10年来山东推进义务教育跨越发展,努力实现从“学有所教”迈向“学有优教”的一个缩影。
10年间,山东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全省义务教育阶段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增长76%。学校校舍建筑面积增加86%、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增长了186.2%。
10年间,山东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队伍持续优化。专任教师数量由64.42万人增加到78.44万人,增长21.8%;本科以上学历占比由52.78%提高至84.14%,高级教师占比由7%提高至14%,新增正高级教师1043人,交流轮岗教师18万人。
10年间,山东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日臻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考察山东时的重要指示精神要求,厚植为民情怀,坚持问题导向,深化改革创新,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义务教育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努力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时代跨越。”山东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冯继康说。
城乡统筹,提升每一个县域教育均衡水平
10年来,山东大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壁垒,推动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教师编制标准、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基本装备配置标准“四个统一”,逐县编制中小学10年布局建设规划,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建校仅4年的望海园中学,原属于环翠中学协作区的被帮扶学校,通过共建共享,以数学为切入点打造优势学科,全面架构协作区九年一贯学科课程体系,现已成功孵化为能够带动其他学校发展的新核心校。”威海市望海园中学校长王静说。
威海市环翠区近年来通过城乡教育“一元化投入、一体化管理”机制,成立七大教育协作区,实现“业务同研共享,人员交流互动,特色辐射传承”,纵向促进小初学段衔接,横向缩小城乡间、学校间差距,为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目前,全区100%的学校达到或超过省办学条件标准,100%的学校形成至少一项特色品牌,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学校发展格局。
山东还坚持“双轮驱动”,在城镇实施消除大班额工程,在乡村实施“改薄”工程,两者相向而行,共同促进均衡发展。
在消除大班额工程中,山东累计投资1680亿元,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4306所、新增学位366万个,出台城镇居住区配套教育设施规划建设意见,56人及以上大班额教学班全部实现“动态清零”。
在乡村“全面改薄”工程中,山东累计投资877亿元,改造建设乡村义务教育学校校舍7300万平方米,乡村学校办学条件全面改善。
临沂市费县以“全面改薄”为重要机遇,自2014年以来累计投入32亿元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攻坚克难创造了“科学规划、集中投入、上下联动、强力推进”的均衡发展“费县模式”。
位于沂蒙山腹地的费县薛庄镇,先后获得改薄资金等5793万元,消除危旧校舍9116平方米,建设餐厅12处、高标准体育活动场1处,所有教室、宿舍都装了空调,实现了1000M网络进校园。“5700多名农村娃和城里孩子一样享受到了优质教育资源。”薛庄镇中心小学校长张贵州说。
提质扩优,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
在办好城乡每一所学校方面,山东坚持标准先行,制定了《普通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建立起“底线管理+特色发展”学校评价体系。启动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实施美育体育行动计划,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构建起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体系。
威海市以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建设等为抓手,全面实施特色学校建设工程,激发每一所学校办学活力,全面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我们学校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结合沿海农村学校实际,建设‘渔耕文化’特色课程,在校内建成了渔家印迹馆和农家印迹馆,在校外建立了包括蔬菜园、饲养园、中草药园等十大园区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设特色课程,显著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威海荣成市好运角中学校长刘昌刚说。
山东还实施强校扩优行动,以优质学校为龙头,建立校际间、城乡间、区域间的教育集团、联盟1926个,覆盖义务教育阶段学校7062所,实现集团内学校党建、管理、教研、课程、资源、师资、评价等一体化改革、共建共享,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越办越好。
济南市市中区从2013年开始,通过“优质校+新建校”“优质校+薄弱校”“优质校+城郊校”的方式,组建教育集团和特色联盟,集团化办学100%全域覆盖,实现了新建校办一所成一所、薄弱校改一所强一所、城郊校抓一点带一片的目标,满足了人民群众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迫切愿望。
山东还通过教育信息化赋能,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广泛应用,进一步缩小城乡学校差距。“淄博市97%的中小学建成了数字校园,445所城乡中小学全部配备云、网、端一体化交互式在线教学系统,网络学习空间学校开通率100%,智慧教育环境初步构建,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增添了动力。”淄博市教育局局长孙英涛说。
回应关切,努力让每一位家长放心安心
近年来,山东全面推开课后服务,制定了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工作规范、经费保障措施以及引进第三方参与课后服务办法,实现有需求的学生课后服务全覆盖,做到课后托管与特长培养双兼顾,全面解决了“托管难”问题。
日照每年市县两级财政投入1亿多元,构建以答疑辅导、课外阅读、艺体特长、实践活动为主要内容的课后服务体系,实现了“学生全免费、教师有补助、财政全保障”,全市339所义务教育学段学校全面开展课后服务,家长满意率达99%以上。
“以前我经常要趁二宝睡着时,出来接大宝,又忙乱又着急。”日照市莒县第一实验小学家长葛琪谈说,“现在孩子放学后可以参加延时服务,上机器人课程,中午也有配餐,晚上孩子爸爸下班后再接不迟,我也可以安心带二宝了。”
山东还重点开发招生入学网络系统,打通学区划分、户籍房产等大数据端口,实现除特殊类型外“零跑腿”“零证明”报名录取,创新解决了入学“手续繁”问题。
“2015年,我家老大上小学报名时,要带着户口本、房产证等一大摞证明材料到校审核,耗时费力。2021年,我家老二上小学报名时,只需要通过‘爱山东日照通’APP注册登录,输入身份证号办理,不用到任何部门开具任何证明材料,几分钟就报名成功了。”日照市金海岸小学学生家长董魏娜说。
山东坚决落实中央“双减”部署,校内深化“五项管理”改革,制定小学“零起点”教学标准,有效缓解了“负担重”问题。
潍坊市自2004年起改革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中考实行等级制评价,全市每年有50%以上的学生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至少有一门学科成绩为A,越来越多的学生找回了学习和成长的自信和快乐。
“我们日常学业质量检测也实行等级制无分数评价,建立了基于‘生本、多元、选择’课程环境下的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减轻了学生过度注重分数产生的焦虑,增强了学生的自信。”潍坊高新区东明学校校长方海华说。
近年来,山东建立控辍保学精准排查、即时劝返、动态监测工作机制,累计劝返失学辍学适龄儿童1.1万名,贫困家庭失学辍学儿童由“动态清零”实现“常态清零”,兑现了“义务教育有保障”庄严承诺。山东还多部门联动持续开展“留守儿童关爱专项行动”,建成3840个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室。
“山东省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改革,提升质量,切实办好公平优质的义务教育,不断满足群众教育的新期盼,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冯继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