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教育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教育访谈 > 巴中市:让职业教育更“吃香”

巴中市:让职业教育更“吃香”

发布时间:2022-06-26 00:57:15作者:佚名来源: 四川省教育厅

  

  

  日前,巴中市职业教育大会暨一年一度的职业教育活动月启动仪式在南江县小河职业中学拉开帷幕。参观人员走进机械设计制造、旅游服务与管理、机电技术等专业实训现场,实地了解专业建设和学生就业前景。

  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今年5月1日正式实施,新学年职教招生工作已经启动,在这关键节点召开职业教育大会暨职业教育活动月启动仪式,巴中市希望通过现场展示和技能学习互动体验等形式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就、教育教学成果等展示出来,有利于让全社会深入了解全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果,领略职业教育魅力。

  增投入,优布局

  持续改善办学条件

  近年来,全市累计投入10亿余元,新建中职学校2所,改扩建学校5所,恢复招生学校1所,新购置实训设备7000余万元。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职业教育,目前的校舍、实训设施等教育资源已不能满足现实需求。“巴中将立足实际,持续加大经费投入,在积极向上争取和整合社会力量方面双向发力,加速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改善,加强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巴中市教育和体育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何光平在这次职业教育大会上提出了具体措施。

  除了资金投入,巴中还将持续优化校点布局,通过撤销、合并、转型、集团办学等措施,统筹优化调整高中阶段教育布局,进一步整合“空小散弱”中职学校,逐步撤销农村部分地域分布散、办学水平低的普通高中。同时,推动职业院校向产业和人口聚集区集中,积极支持城区教育资源充足的普通高中探索举办中职学校,直至转型。

  近两年,巴中市已开始启动职业教育校点布局工作,有计划、有步骤逐步扩大办学规模,按照“关停并转”的原则,将20余所职业院校整合为目前的10所。巴中还将改(扩)建4所中职学校,解决巴州区、通江县、平昌县学位紧缺问题,力争2025年全市中职学位达到4万个。

  强专业,抓队伍

  持续提升办学水平

  “当地需求什么,我们就发展什么专业。”围绕地域优势办专业,是巴中市推动职业教育专业特色发展的根本宗旨。如南江旅游业发达,就要开通文旅康养相关专业;恩阳有机场,就得开设航空乘务相关专业;通江有银耳、黑木耳和香菇,现代农业实用技术类专业就更实用等等,这既是满足专业设置紧贴地方产业发展,也是为学生更好地实习就业,给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社会市场需求在变,专业设置也要动态调整。下一步,巴中将精准对接全市“1+3”主导产业,积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变化需要,大力发展农业技术、文旅康养、生物医药、食品饮料等专业。充分结合各地“1+1”产业发展实际,引导学校科学定位,坚持错位发展、特色发展、优质发展。同时,重点支持一批基础能力强、校企合作深入、办学质量高的中职学校建设骨干特色专业支持县域内重点建设2-3个骨干专业群,打造一批与巴中本地产业紧密结合的“巴字号”特色专业、名专业。

  教育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于教师,职业教育也不例外。近年来,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规模迅速扩大。

  “还要在引得来、留得住、教得好上下功夫。”何光平表示,巴中市将充分结合“巴山优才”计划,积极招引紧缺专业人才、优秀职教人才。在培训方面,坚持每年举办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以赛促训。同时建立学校—企业—学院师资合作平台,鼓励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业参加实践,鼓励行业企业专家进入学校参与教学,培育造就一批“双师型”骨干教师,力争“双师型”教师比例到达50%以上。

  抓贯通,促内涵

  着力培育大国工匠

  “读中职一样可以考大学。”对于中职学生而言,选择就读大学的途径远比普通教育更宽,如有高职单招、对口高考、“3+2”贯通培养等升学通道。目前,国家将实施中高本硕衔接推进计划,职高学生读硕士研究生的政策通道已经打通。

  因此,一体化的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保障。近年来,巴中已形成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中高职教育衔接,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下一步,巴中将始终致力于加快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人才培养体系,推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横向衔接,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多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扎实开展“五年一贯制”“专本贯通”等培养试点,并逐步扩大贯通培养人才规模。

  何光平表示,巴中坚持在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统筹并重,在培养技术技能的同时,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努力培养德技兼备的新时代技能人才。

  


原文链接:http://edu.sc.gov.cn/scedu/c100498/2022/6/23/aec37dfbdfca4111a91735d64e1dea14.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教育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金政国信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教育法治网 jy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