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培根铸魂育新人 “德润安康”谱新篇
安康市教育体育局
近年来,在安康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悉心指导下,该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定以“三全育人”大德育观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倾力打造“德润安康”教育品牌,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安康特色的立德树人之路。
——坚持德育为先,健全立德树人机制。安康市牢牢把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正确方向,坚持把德育工作作为谱写安康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总抓手,充分发挥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对德育工作予以重点研究、通盘设计、高位推进。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十项措施》《关于深化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高规格召开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推进会、全市基础教育暨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工作会、全市落实立德树人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研学实践教育工作现场会,将德育工作纳入对县区年度教育优先发展履职督导考核评价内容,形成了系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四大机制”,即:“党委领导、行政推动、高效协同”的德育推进机制,“五育融合、贯通一体、螺旋上升”的德育落实机制,“思政引领、课题带动、覆盖全员”的德育动力机制和“途径多元、内容多维、方法多样”的德育评价机制,有力促进德育工作专业化、体系化和实效化。旬阳中学“君子教育”德育体系等三项做法入选教育部德育典型案例,安康市中小学德育工作获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刊文推广,“德润安康”为安康教育创新发展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坚持思政引领,筑牢课堂育人阵地。安康市深入贯彻全市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议精神,坚持以更高格局、更广领域和更长时间规划实施“课堂革命,安康行动”,做到以思政课为引领和纽带,同步推进学校党、团、队和中小学思政课“两个一体化建设”,成立“安康市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统筹开展“党建引领促教育、教书育人争先锋”活动和“四好”思政课创优行动,健全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配备、培训、培养机制,创新建立市、县、校三级“行政领导+思政专家”听评思政课制度,多层次多维度常态化开展党员教师思政课“大练兵”,匠心打造思政金课300余节,培养市级以上思政课教学能手87人、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标兵(骨干)147人,汉阴县“143”思政课改革模式得到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肯定推广。各中小学全面落实《安康市中小学学科德育融合工作指南》,推进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不断创新课堂形态,加快转变育人方式,全面释放德育功效,有力实现学科教学德育化、体育教学规范化、艺术教学生活化、劳动教育常态化、兴趣培养社团化,将“三全育人”落到实处,全市广大教师潜心教学、全心育人的自觉性、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增强,一批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好老师在课堂革命的历练中持续涌现。
——坚持以生为本,夯实健康成长根基。安康市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围绕“减负、提质、增效”主题,以“一号工程”全力打好“双减”攻坚战,全方位呵护学生身心健康,在全省率先推进中考体育改革试点,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全市教育、卫生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全面建成市、县两级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组建“安康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骨干教师团队”,以加强课程建设、促进家校共育、深化教育科研、特色学校创建为抓手,推进学校心理辅导室标准化建设,调整优化中小学校岗位设置,配齐配足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开设校园心理信箱、心理热线和班级咨询平台,大力开展珍爱生命教育、新生适应性教育和青春期心理辅导。紧盯入学季、考试季、毕业季等关键节点,重点关心关爱贫困、留守、残疾、单亲等特殊群体学生心理健康,常态化做好日常预防、定期排查、科学评估学生心理状况,建立“分级负责、上下联动、动静结合”的校园心理健康筛查预警机制和学生重大生理、心理疾病报告制度,“一生一案”规范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借力安康市综治中心心理咨询服务“安心在线”平台,建立学校与各领域心理服务机构支持协作机制,创新医教协作心理健康服务模式,明晰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流程,完善学校专职医务(保健)人员专技职称晋升机制,强化重大疫情、重大灾害等特殊时期应急心理援助保障,有力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知行合一,拓展多元育人途径。安康市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大力培育“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办学文化,精心开辟第二课堂,拓展第三课堂,统筹利用科普、文化、体育等社会资源,持续推进汉调二黄、传统武术等非遗文化进校园,“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培育校本课程和学生社团活动,用心打造课后服务素质教育新阵地,对全市5.7万名脱贫及脱贫不稳定家庭学生免收课后服务费,做到学生“人人有社团,个个有特长”,形成了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竞赛展演“四位一体”的素质教育新格局。注重劳动实践养成,着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创设条件、搭建平台、营造氛围,印发《安康市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安康市中小学研学实践劳动教育基(营)地管理办法》等指导性文件,全面健全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活动组织、基地建设、评价考核机制,打造了“贯通三个课堂、融通五育体系、联通家校社”的实践作业链,培育劳动教育示范校61所。践行“两山理论”,紧密结合安康多山水、重农耕的自然禀赋和文化传统,充分利用红色地标、新社区工厂和乡村产业资源,构建了以1个国家级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为中心、11个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和234个主题实践教育基地为主体、128个乡村少年宫为补充,结构合理、覆盖城乡、运行良好的校外德育资源支撑体系,切实让学校教育“多元”成为一种状态,让学生学习“多选”成为一种常态,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
——坚持协同发力,构建和谐育人环境。安康市各级各部门和群团组织密切配合,全面贯彻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家庭教育促进法》,合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德育工作与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同频共振,注重以校风带家风促民风,中小学全面规范建立“家长学校”,在全省率先实现市县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建设全覆盖,建立“德润安康”数字资源平台,开通线上《安康家庭教育大讲堂》,创建“全国家长学校示范基地”10个,建成家风家训馆4个,每年组织培训家长达22万人次。精准开展校园安全六项攻坚行动,全面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健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服务体系和特殊教育保障体系,石泉县“六位一体”留守儿童管护经验成为全国先进典型。社会力量热心支持德育工作,设立德育专项基金和爱心助学基金,培育选树了一批“德润安康”优秀单位、个人和成果,大力弘扬崇德重教良好风尚,切实让德育在安康成为一种思想共识,一种行动自觉,一项全社会共同的事业。
碑林区:推进“五育”并举 打造德智体美劳全方位育人体系
碑林区教育局
碑林区历来崇文重教、蔚为风气,辖区现有中小学、幼儿园、职业高中及特殊教育学校共136所,在校学生11.4万人,教职工1万名。一直以来,碑林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关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上来,持续推进“五育”并举,全面打造德智体美劳全方位育人体系,着力构建“党建+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齐头并进的工作格局,切实塑造了家校协同育人,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教育生态。
党建为核双管齐下守牢立德树人“主阵地”
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发展的中心方向,“立德树人”是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碑林区聚焦育人中心方向,围绕教育基本任务,打出了双管齐下的组合拳。
——旗帜领航,以金牌思政教育深植理想信念。碑林区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思政课建设发展,筑牢红色主阵地,成立碑林区首个中小学思政课教育校外实践基地、组建思政课教师宣讲团,举办碑林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大练兵”展示活动,选派优秀教师参加市级思政课大练兵,119名教师获各级“教学标兵”“教学骨干”称号,引导广大教职员工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以思政课堂促课堂思政,用金牌思政教育将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深植学生心中,将德育贯穿学生成长发展的全过程。
——形式创优,以多姿多彩活动浇灌红色基因。碑林区紧抓建党百年契机,实施“红映碑林、教育争先”党建提升行动,以党史学习教育为主线,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表彰会暨文艺汇演、“为党育人 向党汇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演讲比赛,开展百所校园唱红歌、百名书记讲党课等十个“一百”活动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3+X主题党日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累计现场宣讲30场,参加学习5000多人次。同时,选拔骨干教师担任党史辅导员,讲好时代故事,培训时代新人;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弘扬红色精神、赓续红色血脉,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打造碑林德育“红色名片”。
德育为本 三轮驱动激发培根铸魂“内生力”
——构建多层次体系,逐级夯实德育责任。碑林区始终将德育工作作为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从两个层面建立健全德育工作责任体系。在区级层面,建立“局长、校长、师长、家长”德育工作责任体系,教育局主要负责同志为全区教育系统德育工作第一责任人,组织分管负责同志和相关科室研究制定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计划、方案;校长为学校德育工作直接责任人,在校内搭建起“校长、德育主任、任课教师、学生”的德育体系,统筹学校资源,打造具有校域特色的德育课程;师长为德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和组织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渗透德育要素;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主导者,承担着将德育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责任,通过各个层面共同发力,全方位打造德育长效机制。
——打造多领域课程,丰富学生德育内容。碑林区开展“重塑家风”活动。通过春节寻根、寻找家风、整理家风等活动达到“寻根寻梦”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又相继开展“重树校风”“重振班风”系列活动,用“三风”活动营造健康向上和谐的班级、校园、家庭育人氛围。同时,充分利用区域优势,挖掘历史资源,开发除了系列德育课程,例如“西迁精神”爱国主义教育课程、博物馆传统文化课程,汇编《德润碑林》《清风徐来》等培根铸魂系列丛书,进一步实现德育教育的可操作化、可视化、可总结化。
——组织多种类活动,展示德育成果。碑林区深挖劳动教育内涵,开展“劳动传递爱”综合实践活动,以劳润德、以劳启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开展劳动教育经验交流和成果展示活动,积极创建省市级劳动教育示范学校和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切实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以劳育驱五育”总体目标。承办全省首届“阳光心灵 与你同行”中小学心理健康大展演并获“优秀组织奖”;组织全区学校开展少年模拟法庭活动,获得“陕西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称号;铁五小学和二十六中德育实例获评教育部首批“一校一案”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典型案例,碑林区多次评为省、市级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德育已经成为碑林教育发展体系中一面鲜艳的旗帜。
心育为要 三位一体铸就心理健康“防护墙”
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各种心理困扰或问题。我们经过深入座谈、调研走访,从三个方面着力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规律引领,建立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碑林区以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切入点,以发挥和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为目标,捕捉学生闪光点,一是防御型工作“暖阳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即在全区范围内开展的针对学生身心平衡发展,心理健康等而深入展开的系列工作,二是主动进攻型工作“阳光学子计划”,通过有指向性的针对全体学生的系列德育活动,引导学生使之成为怀揣梦想、懂得感恩、积极进取,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和创新意识,敢于担当,有社会责任感的阳光少年。多轮次进行“阳光学子、阳光教师、阳光家长、阳光学校”评选活动,
——问题导向,构筑全过程心理健康干预机制。碑林区出台《暖阳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行动方案》,构建以“二三四七”网格暖阳管理体系。两保护实现中小学心理和法治副校长进校园;三率先是率先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团队、率先成立家校大讲堂、率先开设暖阳心理热线;四推进是推进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推进各级专项培训、推进“心理+”课程建设、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体系建设;七级网格管理是指以区级心理健康总辅导、心理副校长、学校领导、心理健康教师、家校大讲堂主持人、班主任和班级健康委员组成了七级网格化管理体系。截至目前,全区举办心理健康研讨座谈活动375次,覆盖3万余名师生,专项热线电话累计受理咨询2119人次,有效服务1929人次,有效处置学生心理危机2起,切实维护学生权益,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评价导航,创新全领域学生成长评价机制。碑林区制定《碑林区中小学生行为习惯考评细则(试行)》《碑林区小学教育质量评估细则》,以改变学校测评标准助力全方位改革扩充学生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全过程、全方面、全方位评价,调动内驱力,健全学生成长环节,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育人机制。同步举办碑林校长德育讲堂,三十位校长在“创品牌 赢口碑”“重实践 行天下”“强发展 向未来”三个模块进行研讨,科学谋划学校德育发展长期规划,形成德育发展的教育合力。
家育为基 双向联结打造学生成长“快车道”
碑林区一直致力于在家校共育工作中总结创建出碑林特色,不断加强沟通桥梁搭建,拓展家庭教育渠道,切实达到家长和学校的双向联结,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碑林好家长”助力“碑林好教育”。碑林区坚持家校共育,不断丰富家庭教育服务体系,由碑林社区教育学院组织众多教育行业专业人士,秉承“为了孩子的明天更美好”的工作宗旨,专门从事家庭教育咨询服务,协助解决家长在学生成长和家庭教育过程中的种种疑惑难题。定期推出交流学习文章,广泛宣传最新国家教育政策,传播先进家庭教育理念,交流成功家庭教育经验,指导家长家庭教育工作,协助家长成长为“碑林好家长”,为碑林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
——“暖阳大讲堂”搭建“暖阳大家庭”。碑林区举办碑林暖阳家校大讲堂,推行“请进来 走出去”双向家教课堂;搭建家校共育线下线上平台,与社区(村)联合建立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站,扩充家校共育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引入科学的家校共育系统创建项目,以兼具科学、前瞻、应用性的家庭教育理论模型为内在逻辑,构建“家庭教育讲座+智能工具应用+科学内容指导”三位一体的家庭教育实施模式与“家庭-学校-区域”三层合力共建的工作体系,助力全区11万家庭获得切实成长提升。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实现因材施教,培养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全面型人才”将是新时代碑林教育改革发展的始终命题和奋斗目标,碑林区将珍惜荣誉,再接再厉,继续在中小学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域创造新成绩,总结新经验,作出新贡献。最后,希望在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茁壮成长,让教育发展成果切切实实的惠及更多人民群众,反哺社会发展。
延安市杨家岭福州希望小学:以德立校 育人为本
延安市杨家岭福州希望小学
杨家岭福州希望小学原名杨家岭小学,创建于1974年,位于杨家岭革命旧址旁。学校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德育工作紧紧围绕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条主线,以养成教育为重点,以德育活动为载体,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调动校内外育人积极性,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多年来,学校依托革命圣地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优势,扎实开展红色教育入脑、入心、入行系列活动。以“读红色经典、讲红色故事、唱红色歌曲、访红色足迹”四种形式来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励志感恩教育。一是建立了杨家岭、枣园、王家坪、西北局等12处德育教育基地,把思政课堂延伸到德育基地,加大对“红领巾讲解员”的培训,学校60名红领巾讲解员队伍,利用节假日和周末,走入红色旅游景区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作义务讲解,讲红色故事,弘扬延安精神。二是组建了“小军号”故事班、“小百灵”合唱团、“小红星”剧场、“小喇叭”广播站,开播了“学习播报”“为你读书”“红故事大讲堂”等栏目,为孩子们搭建锻炼平台,起到使红色教育内化、从小学英雄,长大做英雄,立大志,成大才,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目的。
——弘扬传统文化,振兴民族精神。学校一是结合陕北的地域文化,开展“四进”课堂活动,让民歌、剪纸、腰鼓、秧歌走进课堂,传承传统文化,培养特色人才,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二是结合传统文化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走进传统节日,认真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弘扬民族精神,立志做新时代好少年。三是积极开展“四心”(即:孝心、爱心、责任心和感恩心)教育,在教育中循循善诱,在潜移默化中感悟,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学生养成良好道德素养。
——开展主题活动,促进全面发展。学校倡导活动即课程,事事皆育人的理念,深入开展素质教育。利用每周三下午扎实开展乒乓球、足球、合唱、口风琴、书法、绘画、舞蹈等16个体育、艺术社团活动。定期举办“三节三会”活动,即校园文化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春秋季运动会、故事会、读书分享会大型活动。持续开展好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通过这些活动来实现每人掌握两项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的目标。让这些孩子在活动中不断地表现自我、充实自我、提高自我,为他们的学习、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建立学生劳动教育基地,以蔬菜种植为主,学生参与开垦、栽种、浇水、除草、采摘等一系列教育体验活动,落实每日各班指定值日生定时打扫,每周的星期二进行大扫除活动。强化家校协作,要求学生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每天布置适当的家务劳动作业,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为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加强养成教育,规范学生行为。学校在养成教育工作中始终将“好习惯,益终身”的教育理念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达到潜移默化的育人目的。一是童谣引路,学校创编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三字歌》《文明礼仪三字歌》《爱护环境卫生三字歌》等,结合《小学生行为规范》《中小学生一日常规》要求,开展了学生一日常规竞赛、文明礼仪操比赛等活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起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作用。二是榜样示范,学校专门设立“我们身边的榜样”“每周一星”专栏,通过评选博学之星、文明之星、才艺之星、纪律之星、劳动之星、美德少年等,让学生学有榜样。三是学科渗透,学校要求教师抓住学科特征,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学习习惯和道德习惯的培养。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建立起横向联系,形成教育的合力,做到“事事在育人、时时在育人、处处在育人、人人在育人”。
德育工作是一个常态化工作,“双减”背景下更要不断探索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进一步推动学校德育工作扎实稳步前进。凝心聚力,继往开来,壮志满怀,笃志前行,我们将继续以“心怀感恩,做对社会有用的人”为目标,将宏观目标和细致实践相结合,促进“杨小”德育更好地发展,携手共进续写华彩篇章。
陕西励志校园数字院线:运用影视载体 丰富德育形式和内容
陕西励志校园数字院线
优秀电影是对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的重要资源。2010年,陕西省中小学爱国主义影视教育正式启动,建立“政府主导、教育牵头、部门合作、企业服务、学生受惠”的模式,颁布陕西省中小学影视教育实施办法,从组织管理、片源与放映、经费保障、影评活动、评价表彰五个方面作出具体要求。陕西励志校园数字院线受陕西省教育厅委托承担全省中小学影视教育服务工作,围绕“爱国主义教育”“红色革命教育”“传统文化传承”“思想政治教育”等,将优秀电影送进全省中小学校,创新德育形式和内容,丰富影视文化实践,完善影视教育课程体系。
——送电影进校园,完善服务体系。陕西励志校园数字院线累计投入5000余万元购置放映大棚、流动放映车、放映设备等近300套,依托全省电教系统,组建220支流动放映队,以大棚放映为主,结合部分学校礼堂、体育馆、操场、电教室、班班通等现代技术教育手段,将《建国大业》《我和我的祖国》等350余部紧扣时代脉搏、彰显民族精神、传播核心价值观的优秀影片送进11000余所中小学校,建立覆盖全省的中小学影视放映体系。每学期开学前,院线安排技术人员及时到各区县对设备进行维护与检修,确保片源及时送达,保证影片高效率、高质量放映。牢固树立安全意识,配合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联合制定观影《安全预案》,《校园观影须知》动画片映前滚动放映,开展突发事件应急演练。通过精心组织,多方联动,十多年来,放映55万余场,无一例安全事故发生。
——丰富影视实践,促进全面发展。多年来,陕西励志校园数字院线配合省教育厅开展“观、学、评、游、拍”等全覆盖公益性影视实践拓展,影评、微剧本写作、微电影创作及培训、励志巡讲、影视研学夏令营等系列化、规范化、多样化、精品化的活动,延伸了中小学生影视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促进影视教育常态化、创新型发展。自2011年起,全省连续开展六届中小学生爱国主义影评征文,涌现出14000余篇优秀影评作品,出版多部影评集;同时,暑期组织获奖学生、贫困学生代表游历祖国,走进江西井冈山、浙江横店、厦门古田等地,将精彩纷呈的电影文化融入青少年主题研学,探寻电影故事,重走影视场景,将所思所想与所见所闻深度融合;将微电影创作引入校园文化实践,组织开展微电影创作线下、线上师资培训5000人次,建设校园微电影创作社团。五届活动累计报送自主创作微电影3067部,其中350部作品在创作主题、拍摄手法、剪辑制作等方面表现突出,在全省乃至全国各大展映活动中斩获多个奖项。同时,院线开通影视教育网站、微信公众号及小程序、出版《陕西影视教育资讯》等,运用全媒体、多平台,宣传推动影视育人,让全省中小学生在画面生动、情节感染力强的影片中建立公民意识,加深对民族、国家的认同感,习爱国之理,养爱国之德,立爱国之志,付爱国之行。
——围绕立德树人,构筑课程体系。经过十二年探索实践,陕西影视教育已形成系统化、规模化的课程体系,将影视纳入中小学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涵盖校园观影、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考核表彰等。深挖《“立德树人”的新实践——陕西省中小学素质教育中影视艺术教育创新路径研究》课题,在陕西省第十届基础教育成果评选活动中获一等奖;结合高中学生自身特点,研发陕西省高中地方教材《电影艺术与欣赏》,引导学生从电影与文学、素养、科技、类型、实践五大方面了解电影艺术,加深理论学习;2019年,将中华传统文化、思政教育、学科教学与电影角色情景、游戏编导、表演拍摄等方面进行实践性融合,推出《中小学戏剧影视实践课程》,并进行试点,丰富中小学课后服务实践。影视教育已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堂教学,从一个单独的活动载体转变为具有体系的课程。
——彰显育人成效,聚力完善创新。陕西中小学影视教育社会效果显著,备受各界瞩目。2012年,教育部、国家广电总局在西安召开全国中小学影视教育现场观摩交流会,全国3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教育厅、广电局领导出席会议并观摩交流;2015年,陕西省被教育部确立为“全国中小学影视教育实验区”,为全国影视教育工作先行先试,树立典范;教育部、宣传部举办的“全国中小学生电影周”,陕西作为唯一活动分会场,获“优秀组织奖”,并在历年微电影展映单元,报送的多部微电影作品入围并获奖,位居全国前三;2018年,《中国教育报》以《以德润心“影”领成长—陕西省中小学影视教育工作发展侧记》为题整版报道;2020年,《光明日报》刊登《陕西校园里的“移动电影院”有多火》,教育部网站第一时间转载;《中国电影报》《陕西日报》《群众新闻网》《西部网》《陕西宣传工作简报》等各大媒体高度关注,共同探索影视的教育性、艺术性和趣味性与学生思想、人文、艺术、美育、德育融合,培育中小学生精神底色和人文素养,推动影视教育创新性发展。
优秀的影视作品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先进的思想、美好的情感都融入了特定的形象中,能够发挥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殊优势。当前,中小学影视教育已上升到国家层面,体现的是执政党和国家意志,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应充分重视并在教育教学中予以实践,开拓创新,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多有益探索。
延伸阅读:陕西省中小学德育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场推进会在安康召开
(责任编辑:周雨曦审核:刁巧燕)
原文链接:http://jyt.shaanxi.gov.cn/jynews/rdjj/202206/24/12486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