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县(市、区)教育局:
为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的工作部署,持续开展我区基础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实验区和实验校建设,提升我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经研究,决定遴选建设第二批基础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实验区和实验校。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质量为基,找准问题、明确方向、统筹规划,以推进课堂教学变革、创新教师研训模式、提升教育治理能力等为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在环境、模式和制度等方面探索实践、率先突破,探索形成区域、学校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路径,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提供有力支撑。
二、实验原则
(一)坚持育人为本。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推动线上线下教育融通,创新教育理念、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构建更加适合学生发展、更加关注个性差异的学习环境,将优秀教育传统和先进技术相结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推动个性化学习。
(二)聚焦课堂改革。聚焦教与学方式变革,注重提高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注重创设符合学生认知、激发学习兴趣、支持知识建构过程、促进思维发展的课堂,丰富教学内容,突破课堂边界,拓展教学时空,努力探索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
(三)加强实践研究。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判断信息化融合创新的主要标准,建立健全能够调动教师信息化教学、数字资源建设与应用等方面积极性的机制,主动关注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的师生反馈,关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变化。鼓励区域和学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育质量,为消除“数字鸿沟”提供可能的实现路径和可操作的模式方法,注重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学生用眼卫生的研究和大数据应用。
(四)注重统筹规划。加强顶层设计,注重整体谋划,以促进教学改革、变革教与学模式为指引,强化行政主导,教研、电教、装备等多部门协同,争取社会力量多方参与,创新教学应用、资源供给、建设运维、经费投入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防止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化应用“两张皮”,更要防止信息化应用与教学改革“两张皮”,保证信息化应用目标与教学改革目标的一致性,保证日常教学与实验工作的一致性。
三、实验内容
实验区、实验校工作应充分体现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变革作用,不追求“大而全”,要在“精准有效可持续”上下功夫,原则上选择下面某一个具体类别的内容开展实验。
(一)面向区域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探索实施网络扶智助力均衡发展新模式。关键词包括:“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同步课堂”“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联校网教”“协同教研”“双师教学”等。
(二)面向课堂教学方式变革的需要,探索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推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注重思维达成度、学习参与度、合作学习有效性、课堂开放性、技术应用有效性等。关键词包括:“智慧课堂”“互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翻转课堂”“智能教学助手”“智能学伴”“深度学习”“个性化学习”“自适应学习”“电子书包”“平板教学”“精准教学”“数字阅读”“网络学习空间”等。
(三)面向学生个性化全面发展的需要,探索大数据在精准教学和评价方面的应用模式。注重教与学过程中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利用,通过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技术等采集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行为数据,开展教学分析与过程性评价,提升课堂教学和育人的有效性,推动因材施教。关键词包括:“综合素质评价”“数据画像”“精确测评”“成长档案”“生涯指导”“教育大数据”等。
(四)面向学生跨学科思维与创新能力提升的需要,探索学科教学和跨学科教学的信息化融合应用模式。关键词包括:“研究性学习”“项目学习”“做中学”“玩中学”“主题课程”“专题课程”“综合课程”“多学科融合”“跨学科学习”“STEAM教育”“编程教育”“创客教育”“人工智能教育”等。
(五)面向信息时代教师专业能力提升需要,探索跨校、跨区域教师专业研修模式。关键词包括:“网络研修”“网络研训”“网络教研联盟”“跨校教研与跨区教研”“混合式研修”“研究共同体”“名师工作室”等。
(六)面向教育治理能力提升的需要,探索教育管理与服务的信息化模式。将智慧教育纳入区域建设整体规划,打通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数据壁垒,拓展学习和服务边界,促进数字校园建设和普及应用。关键词包括:“数字校园”“数据共享”“家校互动”“教育治理”“教育大平台”“智慧教育”等。
四、立项名额
第二批立项建设广西基础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实验区10个左右,广西基础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实验校30所左右。
五、基本条件
(一)政府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实验区原则上以县(市、区)作为创建主体,县(市、区)政府能够充分认识和理解信息化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能够因地制宜地将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信息化发展有机整合,依托信息化更好地推进基础教育重大改革,着力解决热点难点问题。有明确的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规划或计划,有良好的工作推进机制和可持续的投入保障机制。
(二)教育信息化基础条件较好。区域和学校具备开展基础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实验的软硬件条件,计算机终端配备满足教学需求,实现宽带网络接入全覆盖、多媒体教室全覆盖、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能为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提供必要的信息化服务。申报区域内数字校园建设普及率高,申报学校基本完成数字校园建设。
(三)信息化教学应用起点较高。区域和学校师生信息素养较高,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的比例高,在上级教科研部门或电教部门举办的信息化教学应用活动中取得较好成绩。区域近3年参加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观摩展示评选活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等,教师参与面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覆盖率高,学校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习方式的优质课比例较高,应用成果显著。
(四)实验工作有明确的工作机制和较完善的实施方案。区域和学校有强烈的改革意愿和推进课堂变革的可行方案。主要负责同志主抓,牵头部门能有效整合各方资源,教学相关的业务部门协同推进,发展思路清晰,目标、任务合理,推进方式灵活创新,有较好的条件保障、经费保障和队伍保障。积极引入社会力量,探索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六、组织实施
(一)严格遴选推荐。申报推荐工作由各市教育局组织,县(市、区)和学校自愿申报,各市择优推荐,宁缺勿滥。已获得教育部“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第一批广西基础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实验区和实验校的不再申报此项目。
申报单位按照本通知的总体要求,制订实验方案,填写相关申请表格(附件1、2)。各市教育局对申请单位的方案进行审核把关,拟定推荐名单并公示(不少于5天)无异议后上报。每市推荐的实验区不超过3个,推荐的实验校不超过5个,请于2022年8月19日前将推荐公文、推荐汇总表、盖章的纸质申请表(一式两份)及必要支撑材料报送我厅教育信息化管理处,相关电子文档同时通过网络提交,提交网址:https://www.aliwork.com/s/gxrhcx。填报方法:打开网址后用钉钉扫码登录,加入“广西教育”组织填报,如填报人不在“广西教育”组织,请与技术联系人联系加入。
(二)组织专家评审。我厅将组织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评审遴选,评审结果公示无异议后予以公布认定。
(三)加强过程管理。实验周期一般为3年,有特殊需要的依申请可以延长1年。我厅实验工作由教育信息化管理处和基础教育处联合组织,自治区教育技术和信息化中心负责具体实施工作。我厅将视情况组织专家对实验区、实验校进行检查指导和中期评估,根据检查评估结果及时对实验区、实验校进行动态调整。完成实验工作的单位向我厅申请验收,由我厅组织专家进行评估验收。
未尽事宜,请与相关联系人联系。自治区教育厅教育信息化管理处联系人及电话:魏莹莹,0771—5815221;自治区教育技术和信息化中心联系人及电话:李书慧、柯小华,0771—5815443;网络上传材料技术联系人及电话:谭可久,18677890911。邮寄地址:南宁市竹溪大道69号908房,邮政编码:530021。
附件:1.基础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实验区申请表
2.基础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实验校申请表
3.基础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实验区、实验校推荐汇总表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2022年6月29日
(此件主动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