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教育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家庭教育 > 眉山市坚持“三个引领”促进家校社共育

眉山市坚持“三个引领”促进家校社共育

发布时间:2022-07-27 18:30:53作者:佚名来源: 四川省教育厅

  

  眉山市结合“双减”政策落地和《家庭教育促进法》的贯彻实施,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工作,突出特色,坚持“三个引领”,走好走实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新路子。

  坚持文化引领,浓厚共育氛围

  坚持将家风家训家规与班级文化、校园文化相结合,开展读家书、施家教、立家训、传家风的“四家”教育,编印发放《眉山市好家风家庭集锦》2万余册,打造家风家训墙、班级文化墙、经典家训墙,引导广大青少年从小树立讲道德、守规矩、重家风的观念,传承和发扬优良家风和社会文明新风。开展“诵中华经典、学道德模范、做有德之人、建美德之家”活动300余场次,举行“国学经典亲子诵读”比赛,评选“学习型家庭”16个。在眉山教育官微等新媒体上,开设《育儿加油站一起成长》《家校共育》等主题专栏,推送科学育子、关爱青少年等内容200余条。开发《苏门家风》《我眼中的传统节日和节气》《礼仪教育》等校本教材10套,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家校共育体系建设。开展《学校引领家庭教育策略研究》等课题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家校共育策略》课题成果获省政府二等奖,《构建三个体系,落细落小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验在中宣部作经验交流。

  坚持实践引领,建好共育平台

  建好家长学校平台,助力家庭教育指导。建立家长学校752所,创建“全国规范化家长学校”44所。每校每学期线上线下常态化开展家庭辅导、安全防范教育、青春期教育等专题培训2次以上、家庭教育主题实践活动1次。联合市、县(区)图书馆邀请专家团队举办“每季一讲”,开展亲子阅读、亲子教育、心理健康辅导、家庭手工制作等专题活动720余场次。成立以心理医生、心理教师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志愿服务队7支,开通家庭教育咨询热线,为批量学生、个别家长提供点对点服务1500余批次,满足多元化的家庭教育指导需求。建好校外实践平台,助力学生全面成长。建立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劳动实践基地、红色教育实践基地、心理辅导中心、文明实践站等50余个,创建省研学实践教育基地6个、市中小学研学旅行实践基地29个,围绕生命安全、素质拓展、科普实践、文化创意、劳动技术、国防教育、生活自理、才艺展示等,开发校外实践课程70余门,分学段制定《“家校共育”实践活动手册》3套,开展亲子远足、农业科普、消防体验、体能拓展、军训体验及“寻迹红色西山·传承红色基因”“学党史·颂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等社会实践活动300余批次,全面提升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建好“五老”服务平台,助力家校社协同育人。依托社区活动室、乡村少年宫,建立村(社)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733个,联合妇联创建示范社区家长学校20个,组织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战士等“五老”人员200余人,成立教育“五老”志愿者服务队20支,深入村社开展《家庭教育促进法》、红色家风故事等主题宣讲活动30余场次,为双职工家庭提供假期托管、周末亲子课堂、教育大讲堂之五老沙龙等公益服务500余人次。

  坚持评价引领,实现共育共赢

  坚持在中小学教育评价中引入家长评价机制,评价结果作为学校绩效考评重要参考。设立“校长公开电话”“校长信箱”“家长开放日”,发放“家校联系卡”40余万份,就学校师德师风建设、作业量安排、学校食堂管理等工作开展问卷调查,向家长征集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意见建议500余条。探索实施家长督学制,组建家长督学团8个,每期每个督学团至少开展督学评价活动3次,组织家长通过观察、访谈、调研等方式深入课堂、餐厅、宿舍等观摩评价,参与学校管理。通过校讯通、网络家长学校等线上平台,动态推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情况,畅通师生及家长线上沟通交流渠道,让家长及时了解学校教育动态,支持、理解和帮助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坚持在常规化家访制度中引入家庭教育指导评价机制,引导学生参加家庭劳动,评价结果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重要参考。根据学生家庭情况,采取实地走访、电话家访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万名教师进万家”活动,按照“面向学生全体、关注重点个体”的原则,重点深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留守学生、学困学生等特殊情况的学生家庭,了解学生家庭教育情况,引导家长树立科学教育观,掌握正确家庭教育方式方法,促进广大青少年快乐健康成长。截至目前,班主任带头、各学科教师全员参与,为家长提供普惠性、公益性的家庭教育服务和家风建设个案指导3万余人次。

  


原文链接:http://edu.sc.gov.cn/scedu/c100498/2022/7/25/6bb0e9433e164ea5873ec3bd666a6771.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教育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金政国信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教育法治网 jy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