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教育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教育舆情 > 上海交大打造工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上海交大打造工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发布时间:2022-08-18 11:33:25作者:佚名来源: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上海交通大学树立“价值引领、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人格养成”的“四位一体”人才培养理念,深入推进综合改革,在平台建设、产教融合、课程建设、专业认证、国际合作等方面多管齐下,探索卓越工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推进培养模式改革,支撑创新驱动的产业变革。一是设立新兴专业。近年来,学校优化学科专业布局,设立设计学院、海洋学院、智慧能源创新学院、未来技术学院等新兴学院,增设人工智能、智能感知工程、智慧农业、智慧能源工程、可持续能源等新专业,着力培养新兴科技产业的紧缺人才。二是建立工科平台。联合8个优势工科学院,融合23个一流工科专业,推进“强基础、重交叉”的“大专业”培养改革。每年约2100名工科新生进入大平台,大专业培养成为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三是推进交叉创新。推进双学位项目改革,设立机械+数学、材料+物理、能源+化学等17个应用型专业与基础性专业配对的双学士学位培养项目。

  聚焦课程体系建设,培养基础厚实的复合人才。一是推进“大课程”融合改革。全新设计了500多门知识整合度高、实践结合度紧、学习挑战度大的“大学分”课程,其中工科核心课程191门。二是优化“大作业”问题设计。学校各工科专业加强项目式教学,强化自主探究,将工程实际需求和社会真实问题提炼成课程项目,教师结合课程项目讲授课程知识,学生组成跨专业协作、多文化背景的项目团队,通过集体大作业共同完成项目。三是营造“大育人”国际氛围。积极打造共建共享的“交·通全球课堂”,与20多所海外名校共建“量子信息技术及实践”“数字图像处理”等42门跨文化课程。

  深化产教融合育人,构建协同联动的育人格局。一是与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创建智慧能源创新学院。学院瞄准国家双碳战略需要和行业卓越人才的需求,培养适应未来能源行业的复合型、交叉型、实践型、创新型卓越人才。二是与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影像公司合作,共建未来技术学院。聚焦未来能源技术和未来健康技术,打造校园与科技园融为一体,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无缝衔接的产教融合新平台。三是依托大学科技园、学生创新中心,与行业龙头企业创建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重点实验室。每年开设100多门企业课程及课程项目,让学生接触学科前沿知识,了解未来企业需求。

  提升实践教学能力,打造多元汇聚的师资队伍。一是学校健全与大企业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鼓励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合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行业共性关键难题。二是全面引进真实工程问题。配备校企“双导师”共同负责学生指导,目前,50多家优秀企业参与学生创新中心教学工作,优秀工程师、架构师组成的授课团队成为学校师资队伍的一部分。三是持续深化“分类发展”改革。在“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发展环境下,推进实验技术队伍、技术转化队伍等辅助支撑队伍专业化发展。

  推进工程专业认证,加强人才培养质量体系保障。一是以工程专业认证工作为抓手,持续完善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教育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共有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临床医学等22个专业通过国内外专业认证。二是以“让每个学生更优秀”的教育质量理念,全面构建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按价值引领、知识探究、能力培养、人格养成四大板块,形成20项具体目标,并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形成“学校培养目标-专业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学业考核标准”一体化的质量标准体系。三是强化校院协同管理机制,鼓励和引导专业参加专业认证。不断完善“招生-培养-就业-校友”全过程人才培养链条。引导专业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生源质量、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建设,健全“系统性、周期性”评估与监督制度,强调持续改进机制的完善与落地实施,激发专业发展内生动力,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原文链接:https://edu.sh.gov.cn/xwzx_bsxw/20220817/d41caf78a9b341048496edb21ed31b7d.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教育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金政国信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教育法治网 jy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