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明教授(左一)在指导学生做实验。南华大学供图
何卫民教授(左一)在给团队成员讲解课题。南华大学供图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然而,对不少中西部地区高校而言,“孔雀东南飞”一直是其无法直言的痛点。
凭借中西部地区高校难以比拟的区位优势,叠加优越的科研平台、学术氛围、薪酬待遇、自然环境和生活保障,东南沿海的一些高校得以频频将一些学术尖子、教学骨干挖走,其中不乏冉冉上升的青年才俊。
据了解,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以来,出现过两次较大规模的学术人才流动。一次是在2002年左右,高等教育迅速扩张,教师需求增大,教师流动以规模与数量为主;而近年来,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高校对优质师资的竞争成为关键目标,教师流动以质量与声望为主,并一直持续至今。
面对经济发达地区高校动辄上千万元的科研经费、数百万元的安家费和百万元以上年薪的冲击,位于湖南省衡阳市、距离省会长沙300多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称之为三线城市的南华大学,近三年来连续“逆风飞扬”,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81人,其中青年优秀人才增加到41人,走出了一条“固本”和扩张的新路。
人才诚聘书上的“联络员”
两年前的一天,在中部地区某部属院校就职的杨飞博士突然接到了南华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龙鼎新的电话。
之前,两人多次在学术会议上碰面,对于公共卫生方面的研究常有交流。
这次,龙鼎新没有客套,开门见山:自己所在的大学正在招聘院长,书记校长亲自发通知,条件很“慷慨”。他建议杨飞考虑一下。
1984年出生的杨飞是湖南邵阳人,东南大学博士毕业后几经历练,彼时已是中部地区公共卫生领域小有名气的专家,担任全国环境诱变剂学会等多个专业委员会的委员,原来所在的学校待遇不错,也是领导看好的学科接班人。
去一个距离省会长沙300多里的地方高校工作?这是杨飞之前从未想过的事情。
杨飞认真翻看了南华大学的人才诚聘书,发现该校开出条件很不错,比如说被学校评定为青年优秀人才的,基本上都有300万元的科研启动费,而且还有独立实验室。
“有点超预期,但我不确定,因为很多地方招人后也有不兑现的情况。”半信半疑之间,他按照诚聘书上的联系方式,给南华大学校长张灼华发了电子邮件。
张灼华当时正在参加全国两会。但接到杨飞的邮件后不久,张灼华立即回复,并表示,希望开完两会之后就见面聊。
很快,双方在长沙见面。杨飞提到的待遇条件都得到了爽快的回复,可出乎他意料的是,张灼华校长很直接地提出:将其研究方向安排为核医结合,包括辐射线粒体与人的重大疾病。
“功课做得很细,似乎是早有准备。”前不久,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杨飞笑着说。
南华大学是由原中南工学院、衡阳医学院于2000年合并组建,2002年,核工业第六研究所并入南华大学。由于距离长沙300多里,加上其他原因,一段时间以来,该校人才流失成为常态——别说吸引高层次人才,就是现有的骨干力量也难以留住。
2019年9月,高山上任党委书记,在大调研大走访后,他和校长张灼华等班子成员形成共识:“学校与高水平大学的差距主要在人才,人才强校是第一战略。”在高山看来,这个重视,必须是真心诚意的,必须做到求贤若渴。
2019年11月,该校历史上第一次人才工作会议召开,同时发布《南华大学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办法》。该校重新修订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将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划分为学科顶尖人才、学科领军人才、学科拔尖人才、青年创新人才、青年优秀人才等5个层次,配套300万元至1000万元不等的科研经费和一系列优厚待遇。
为了引进高层次人才,校长、书记等校领导,亲自做工作,带头引才、荐才和举才。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的是,这个人才诚聘书中所附联系人,是该校党委书记高山和校长张灼华。为了引进广州的一名高层次人才,除校长、书记出面外,仅学校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就跑了8趟广州。
人才引进有大量细致的后续工作需要落实,一些学校求才时千方百计,而引进后一些细致的活就不一定跟得上了。为此,引进来的所有专家,南华大学都安排了一名校领导对接,专家们的工作生活等所有事项,直通校领导。校长张灼华更是每周在食堂约一名高层次人才共进午餐,直接倾听高层次人才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该校还专门成立了人才强校工程指挥部,多个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挂图作战,一周一调度、一月一考核,以通报制度倒逼工作落实。每一个人才的引进后,诸如办公用房、实验室建设、配偶工作、孩子入学等事项,都有时间节点、责任人,完不成任务,点名批评,年度考核减分。
学校的满满诚意让引进的人才颇为欣喜。
2021年引进的资源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教授毕磊,曾在日本国家材料研究所(NIMS)和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KAUST)进行多年研究工作。他告诉记者,“(引进)过程给人一种尊重。在其他高校,我顶多与人事处处长联系,但在南华,我们可以直接跟书记、校长‘谈条件’。”
同年入校的教授何卫民,现已担任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他在采访中告知,学校答应的待遇很快就全部兑现了。20多天就把安家费打到卡里,这让他很惊讶。更让他惊奇的是,他只需要面签,其他事情都有人在“一条龙”负责。“在我了解的高校里,这很少见。”
2020年9月,30岁的张也到南华大学报到。当天,院长王宏青与全体班子成员一起向张也介绍了校、院各方面情况,并在生活工作上给他出了不少点子。
张也在长沙工作的妻子也很快被安排在学校计算机学院工作。如今已是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的张也笑称,“把那些细节和同学聊,大家都说这有点在拉仇恨了。”
我的实验室有多大
6月下旬的一天,何卫民带着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走进他的实验室,满是自豪。“差不多300平方米,仪器设备,物料储放,还有办公间,都很充足。”
在爱思唯尔(Elsevier)正式发布的2021“中国高被引学者”(Highly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单和美国斯坦福大学公布了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World’s Top 2% Scientists)2021年版本,南华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何卫民教授均榜上有名。
何卫民深耕绿色化学领域已有7年。
2021年加入南华大学后,何卫民团队连续在国际绿色化学领域顶级期刊《Green Chemistry》上发表研究论文。团队在该杂志发表的第一个研究成果不仅被编辑部推荐为封面论文,还被英国皇家化学会全文报道,论文还连续两次入选ESI 1‰热点论文。
利用这次难得的封面论文机会,何卫民选择了以南华大学的校门作为期刊封面。
“它给你备好条件,让你专心做科研,往前冲。”谈起在南华大学的工作,何卫民称,2021年2月28日来校报到后的一个月里,科研经费就到位。新实验室在当年8月份交付使用,崭新的实验器材,明亮的办公室、会议室......让他很受鼓舞。
目前,何卫民团队有5名博士后、两名老师、5名在读硕士、1名在读博士。他每天几乎都是忙到在晚上10点半左右才离开实验室。
湖南长沙一所高校的海归博士向记者陈述了青年科研人对实验室的“情怀”。他表示,在高校和科研院所里,实验室并非青年学者的标配,而是稀缺的。一个独立的实验室是一种学术身份认可的标志,同时,它也是一个工作平台,意味着你有一个可靠的科研环境。
毕磊认为,高校实验室属于稀缺平台资源。“在其他高校,能有个30平方米的独立实验室就很不错了。但南华大学一口答应给我100平方米。”他说,自己只需负责实验室的设计,装修、添置设备等则由学校一手包办。两三个月后,即可拎包入驻。
已在南华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主持工作的杨飞对此深有感触。
作为有色金属之乡的湖南,重金属的污染对人体影响为杨飞所关切。他需要一台专业设备做分析。来南华不久,他就获得了这台期盼已久、需要耗费巨资的、测量生物样本的重金属含量的仪器(ICPM仪器),并且还是湖南省内第一台。
杨飞颇为兴奋地介绍学校配给自己的200平方米实验室,其中,配置的设备价值就有七八百万元,而这些都不必从科研经费中开支。“你在其他地方未必能担纲一线,在这里我已经能做一条龙的科研了。”
博士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曾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的陈志明教授也感受了同样“尊重”。
陈志明的研究需要一台特殊显微镜,需要做超级计算的计算机工作站。报告打到张灼华校长那里,立马给他单独批了400万元的设备经费。
除此之外,陈志明的团队可以使用的科研设备总计价值高达2000多万元。“很宽松的一个环境了。你可以尽心地干活。”近年来,陈志明在多个国际著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南华大学人才办副主任章求才透露,几年中,学校将语言文学学院整体迁至雨母校区,腾出楼房建设科创楼,为高层次人才增加了2.29万平方米实验室空间。仅装修,每平方米就高达6000-7000元。
让常到实验室加班的张也感动的是,几次晚上加班时看到党委书记高山“巡视”、走访,询问工作条件是否称意、有没有什么困难。
然而,对这一“点赞”,高山却有不同的体会——之前因为一个实验室的建设拖延,他们千辛万苦从西北某省引来的一位青年专家险些“流失”。
“那天恰好我请他吃饭聊天,就问问工作状况。结果他犹豫一会儿才告诉我:已经准备走人,因为实验室没有到位,工作没法开展。”高山说。大为震惊的高山现场决定:当天开工,最快时间落实到位,并亲自监督进展。
眼见高山书记雷厉风行,这位药学专家答应留任。一年后,他又推荐了自己的师弟来南华大学任教。
据了解,不到三年时间,该校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81人,其中青年优秀人才增加到41人。该校具有博士学位教师从558人增长到793人。2021年,南华大学成为湖南首个获批“国家创新引智‘111’计划”基地的省属高校。
延伸的平台
有了良好的工作条件,“不用扬鞭自奋蹄”。张灼华总结说,引育的高层次人才在人才项目申报、科研立项、高水平论文发表、社会影响等方面成果初显。
但多名受访青年专家表示,“科研之途宽松”,没有校方对成果的催促。
今年35岁的陈志明教授说,校领导比较懂科研规律,不会只盯着你的论文数量。“会给你适当的帮助,而不是鞭打快牛。”
他的观察是,学校更侧重在行业老牌的期刊上看青年学者的论述,评估其在这个领域里面的贡献和成长。
更让他开心的是,很多年轻的老师都很愿意加入团队来一起做科研,合作的氛围让人暖心。
曾在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工作多年的毕磊十分看重学校的平台作用。虽然在国外拿着超高的年薪,但毕磊并不满意。“连一个烧杯都要到德国网购,然后浪费一个月。”
他声称,自己最喜欢眼下这种责权利清晰的邀约。
已入选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的毕磊,沉迷在质子导体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方向研究中。他期望在3年内完成所有科研项目,并邀请师弟陶泽天、侯杰两位青年专家来学校任职。
曾在日本原子能机构福岛废炉国际共同研究中心工作多年、致力于核化工及环境放射化学领域研究的殷祥标,眼下为南华大学先进核燃料循环化工研究中心副主任。此前,殷祥标已经收到南方某知名高校的邀请。打动他的是南华在核学科的地位和学校的科研平台。
“我们国家非常急需的一个学科方向,就是乏燃料的后处理。”殷祥标透露,此前法国曾提议帮国内建设乏燃料的处理中心,但投资以百亿元计。
此刻,当年母校的老师韦悦周教授已率领团队加盟南华大学。接受导师邀请后,他应邀加盟。目前团队的研究成果产出量也非常的可观。目前以南华为第一单位的高水平论文已经有十几篇了,力图把乏燃料处理变成国内的一个新兴产业。
如今,在长沙和衡阳共有18家南华大学附属医院。庞大的医疗平台、充足的实验样本和资源,也引起了青年学者的关注。
当下在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从事研究工作的程丹博士,与丈夫何隆薇一起来到了南华大学。
今年33岁的程丹从事荧光功能分子的构建及其在临床生物医学应用。几年来,她探索基于分子探针解决临床实际检验诊断及肿瘤精准切除难题。
“肿瘤手术切除病灶,大多靠医生的经验。我们研究的方法能让医生的手术刀准确找到标靶。”程丹说,在实验中获得的新技术、新方法,又能反哺临床,提高医疗水平。这是她加盟的一个初衷。
南华大学所在的衡阳是一个老工业城市,在机械、电力、有色金属采矿选矿冶炼、核工业等方面颇具实力。在被确定为“国家区域重点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后,衡阳对人才的需求急剧上升,以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硬核支撑和强大动能。
衡阳市委市政府负责人多次在出席相关引才会议上表示,物质待遇、激励奖励等措施固然重要,但对于人才而言,一个地方能否提供与其知识结构、能力素养相匹配的事业平台,是否真正有“用武之地”,也是关键因素。
找准市校企三方的共同需求,衡阳组织驻地方高校与本地企事业单位相互对接,市校企共商联动“靶向觅才”——3所驻衡本科院校与125家本地企事业单位达成合作引才协议。市校企共建——实行“一人双岗”乃至“一人多岗”,引进的高端人才既在高校承担科研教学任务,又通过兼职、项目合作、成果转化等方式在企业创新创业,为人才在理论讲台与实践平台、教学课间与生产车间架起桥梁,打通产学研合作“最后一公里”。
截至2021年年底,湖南衡阳已引进326名博士,在科技研发、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领域为产业发展蓄势赋能,荣获86项国省奖项 ,申报168个省级以上基金课题,攻克35个“卡脖子”技术难题,取得36项发明专利。
而其中,南华大学与衡阳市共同推出了“UP”模式(University&Park),由高校和园区合力引进高层次人才、科创团队。通过“UP模式”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及科创团队,既是科学家,又是创业家,能将自己的才能发挥到极致。
此外,南华大学与衡阳市人民政府签订共建大湘南区域医疗中心战略合作协议,与在衡企业中核环保、湖南核工业宏华机械有限公司、中核二七二、镭目科技、特变电工等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以人才链支撑产业链,推动产生“引育一个人才,集聚一个团队,培育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
不少青年人才有了施展才华的产教融合契机:何卫民教授将新技术与市内两家企业合作,让其产品品质有了质的飞跃。而铀尾矿库退役治理团队研发成果成功应用于中核272铀业公司,有效防范和化解重大生态环境风险。
据悉,在今年5月召开的南华大学第四次党代会上,提出人才强校战略绝不动摇:今后五年的目标是国家级人才35个,高层次人才260人;师资里博士占比要达到70%。与目前相比,这相当于翻了一倍。
高山表示,目前看学校的科研实力有了明显提升。但发展是“一块砖一块砖垒起来的。”如何给人才更广阔空间更有效的激励,让引进的数十名青年高层次人才逐渐成为学术大咖,为学校科研和高水平高校建设,打造坚实的增长极,仍是校方琢磨的重点事宜。(夏文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