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傍晚,伴着瑟瑟寒风,记者走进省教育厅,尽管已经接近下班时间,但这里依然灯火通明,走廊里擦身而过的是忙忙碌碌的工作人员,房间里传来的是键盘的敲打声,以及不时响起的电话铃声,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紧张地工作着。
“认真学习了党的二十大报告后,厅机关全体党员干部职工都特别受鼓舞,报告所传递出来的精神,尤其是对教育工作的论述,让我们有了更明确的方向,报告中描绘的美好蓝图也让我们更有了干劲和信心。”工作人员介绍,临近年终岁末,大部分工作都进入了收尾阶段,时间紧,任务重,所以很多处室的同志都主动加班加点的工作。
提起教育系统即将收尾的工作,年初确立的几件民生实事尤其令人关注。2022年即将过去,这些项目落实得如何呢?带着疑问,记者经过深入的采访,找到了答案。
“吸音棚板的吊顶、塑胶地板、全向拾音器、功放音箱、定向麦克、互动电视、常态化录播系统”,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这样一套一应俱全的录播设备会出现在安图县松江镇三道中心学校的教室里。
今年上半年,为落实省委省政府民生实事要求,省教育厅相继出台了《吉林省“互联网+教育”双优试点校信息化建设民生实事工作方案》、《吉林省“互联网+教育”结对帮扶校建设项目实施方案》。方案中提出,支持学校完善信息化硬件设施与软件资源,通过互联网建立优质城镇学校和乡村薄弱学校结对帮扶机制,实现城乡教学教研一体化、优质服务共享化、帮扶工作精准化,缩小城乡教育数字差距,努力让乡村学校加快跟上教育现代化步伐,推动县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
眼下,通过互联网,“同一个课堂,两间教室;同一位老师,两个地点”,这样的网络“专递课堂”已经成为结对帮扶学校间教学的常态。截至目前,全省有60对120所学校参与了此项目。工作人员介绍,预计到“十四五”末期,将会有约850所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实现结对帮扶,并且力争实现脱贫县、重点帮扶县百人以上学校全覆盖,培育出能在全省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的若干地区及一批学校。
“互联网+教育”结对帮扶校建设项目的实施,不仅为教学资源薄弱、开不齐开不足开不好国家规定课程的学校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更带动了校际之间的教学交流与研讨,提升了整体的教育教学水平。
对此,磐石市烟筒山镇中心小学校副校长邸强深有体会。“作为‘双优试点校’结对中被帮扶的学校,在磐石市实验小学的帮扶下,不仅让我们的学生享受到了跟城里孩子一样的教学内容,同时通过‘双师课堂’、集体备课等形式,也实现了城乡线上同步教研,有效提升了教师的专业能力与素养,更为青年教师提供了‘走近名师’、‘跟岗名师’的机会,为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不仅要为乡村孩子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还要让乡村孩子拥有一个温暖干净的学习环境。
眼下正值采暖期,走进位于前郭县的几所学校,不禁眼前一亮——教室内温暖如春,走廊里空气清爽干净,曾经因生火炉、烧锅炉取暖而随处堆积的煤灰不见了,冒着滚滚浓烟的大烟囱也歇业了。
这一切,都得益于省教育厅落实的民生实事——电清洁取暖项目。2022年,在省财政厅、能源局配合下,全省有9个县市27万平方米取暖面积实现了“煤改电”,仅前郭县就改造了11所学校、1.78万平方米,受益师生达2040人。
前郭县教育局后勤保障负责人说:“自从安装了电采暖,一按遥控器,教室里几组电暖气自动调节升温降温,不仅省事,更没有了原来的乌烟瘴气,学习环境变好,老师和学生们都特别高兴,家长们也满意,校园电清洁取暖改造项目可以说是真正‘暖心窝’的民生工程!”
民生实事就是解决老百姓的烦心事、揪心事,让群众安心、舒心。今年以来,省教育厅还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实施了中小学校教室照明改造工程,依托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对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进行培训,为100所普通中小学校心理辅导室购置设备,真正为群众解决了实际困难。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教育工作放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始终要以人民为中心,我们应该做的,就是要想百姓之所想,解百姓之所愁,让教育真正增进民生福祉,在新时代赶考路上团结奋斗,书写让人民满意让党放心的的合格教育答卷。”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走出办公大楼,抬头望去,一个个灯光闪亮的窗口在夜色中格外耀眼。
“眼下,我们相关处室正在紧锣密鼓谋划明年的民生实事,关乎民生的实事没有终点,我们要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谋一件,干一件,成一件……”工作人员坚定的话语在耳畔响起。
记者手记: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在实地采访中,记者被工作人员饱满的工作热情、昂扬的精神风貌深深打动,他们用责任心、用为人民服务的初心,让一件件人民群众密切关注的民生实事落地见效,这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最有力的举措。可以说,一张张民生实事的“项目单”就是教育工作的“成绩单”,只有用心用情用力,才能书写得有温度、书写得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