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教育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教育调查 > 涪陵区“三个强化”调整小规模学校教育资源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涪陵区“三个强化”调整小规模学校教育资源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发布时间:2022-12-25 21:21:28作者:佚名来源: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近年来,涪陵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和管理,按照“科学评估、应留必留、先建后撤、积极稳妥”原则,通过强规划、强统筹、强跟进等举措,稳步推进农村小规模学校调整工作,取得较好成效。2022年共整合小规模学校29所,妥善分流学生854人、优化师资力量438名、调配闲置教育装备近2000套,节约教育经费1300余万元,实现小规模学校整合“稳”“优”“好”工作目标。

  第一,强化宣传,实现“调得稳”。一是坚持规划先行。根据全区社会发展情况和人口分布及流动趋势,坚持“学前教育就近就便、小学向乡镇集中、初中向中心集镇集中、高中向城区集中”的原则,制定《涪陵区2021-2025年学校校点布局调整规划》,让小规模学校整合有章可循、分步推进。计划到2025年,全部整合农村小规模学校。二是广泛征求意见。成立工作专班,及时组织召开由乡镇党委政府、村(居)委会、教管中心和学校师生代表参加的调研会、座谈会,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建议;组建5个调研组实地走访教师、学生及家长,了解师生家长想法,综合开展科学研判,“一校一策”努力化解小规模学校整合后的风险点和隐患点,形成《小规模学校整合工作方案》。三是加强宣传动员。建立教委领导包片区、教管中心包乡镇、学校干部包村社、学校老师包学生的“四包”责任制,选派248名责任干部职工深入计划撤并的小规模学校和计划接收学生的53所学校开展广泛宣传,讲清整合意义及师生分流办法等,小规模学校整合工作得到属地政府、学校、师生和群众广泛支持,未发生任何负面舆情。

  第二,强化统筹,实现“调得优”。一是妥善分流学生。按照“就近入学、自愿选择”原则,与分流学校学生签订《分流意愿书》,通过给学生赠送学习用品、安排学生参观就读学校、预报名、统一组织报到等举措,将29所小规模学校854名学生妥善分流到学生认可的学校,其中城区学校237名、乡镇中心校521名、就近村完校96名。实施学生宿舍改造工程,新增寄宿制学校3所,新增住校生床位992个,满足了住读学生住校需求。二是优化整合师资。坚持选聘分流与划转分流相结合,坚持人随事走与编随人走相结合,坚持同步推进与分步实施相结合,根据城区学校和乡镇中心校教师需求,采取选聘、分流、划转等方式优化整合小规模学校教师438名,其中通过选聘补充到城区缺编学校82名、遴选交流到城区学校126名,划转到乡镇缺编中心校230名,转岗或解聘临聘人员93名。三是规范处置资产。建立闲置设施设备资产台账,按照“应用尽用,校级调用”原则,统筹调配交互式班班通92套、计算机57台、课桌椅1507套、学生床261张到有需求乡镇中心校和城区学校,节约教育设施设备经费300余万元。制定闲置校舍安全管理办法,落实专人统一管理,确保闲置校舍在政府规范处置前无占用、借用、租用情况发生。

  第三,强化跟进,实现“调得好”。一是加强部门联动。积极与分流学生属地党委政府联系,加强与交通、运管、客运公司等部门和单位协调,按照“照顾多数兼顾少数、主线辐射支线、科学合理设站”原则,调整农客运行路线及停靠点,增加班次,切实解决307名学生上下学交通出行问题。二是实施关心关爱。建立困难学生专项补助机制,为特别困难学生补助生活、交通等费用,切实解决学生到学校学习后增加的经济负担问题。建立学生关爱制度,通过建立学生成长档案、“一对一”结对帮扶、入户家访等举措,帮助学生尽快融入新学校、新班级。三是落实督导考核。制定《整合小规模学校专项督导检查考核细则》,将小规模学校优化调整工作纳入工作考核,落实接收学校工作责任,强化工作管理。常态化开展工作督导检查,指导接收学校做好分流师生心理辅导、教学指导等工作,确保整合后小规模学校学生进得来、稳得住、住得好。


原文链接:http://jw.cq.gov.cn/zwxx_209/bmdt/qxxx/202212/t20221221_1140776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教育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金政国信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教育法治网 jy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