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教育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教育改革 > 困局与突围:偏远山区乡镇学校的嬗变——探寻安化县渠江教育现象发展历程

困局与突围:偏远山区乡镇学校的嬗变——探寻安化县渠江教育现象发展历程

发布时间:2022-12-25 21:40:09作者:佚名来源: 湖南省教育厅

  

   安化县渠江镇中心学校位于雪峰山脚下,地处安化、溆浦、新化三县交界地,交通闭塞。学校下辖渠江学校、连里完小、夫溪学校、晏家学校及两所幼儿园。

  12月16日,晏家学校四年级音乐课上,孩子们正兴致勃勃跟着屏幕里渠江学校小学部的教师打着拍子唱歌,教室里,本校教师则化身助教,维持课堂纪律……下课铃声响起,孩子们感慨40分钟过得太快了。

   操场上,孩子们奔跑着,玩起了游戏打起了球。“现在,回流的学生越来越多了。”渠江镇中心学校校长陈代亮笑着说。早些年想“舍近求远”把孩子送进城里好学校的家长,现在总是把“家门口就有信得过的好学校”挂在嘴边。

   转变,源于不断增强的教育底气。2018年以来,该校不断寻求改革创新,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突破发展瓶颈,走出了属于山区薄弱学校的突围之路,成为安化县乡镇学校教育均衡发展的领跑者,“安化县渠江教育现象”蜚声全省。

   渠江学校连续三年荣获“中考质量优秀单位”称号,中考质量进入了益阳市的先进行列。小学质量一直排名全县前列。

   从低迷中走出来,还引得常德、永州等县市兄弟学校陆续前来学习交流。“渠江教育现象”到底凭什么?

   发展要大胆,由“因循守旧”向“改革创新”转变

   时间记录不凡——

   2018年8月,陈代亮履新安化县渠江镇中心学校校长。

   当时,渠江学校几乎符合薄弱校的一切定义:办学条件艰苦——位于离县城120公里的库区,教学楼从2003年投入使用至2018年少有维修。学生多,建筑面积少,功能不全;师资缺乏——有专业背景的老师不好招,一些有能力的年轻教师也待不长;生源质量不高——70%以上学生为留守儿童,生活、学习习惯不好。学校没有人们眼中的“优秀师资”“优质生源”“优越条件”。

   陈代亮算是安化县年龄较大的一位中心校长,从平口镇到乐安镇,再到渠江镇,他在管理上都有拿得出手的干货。

   面对渠江教育的“小偏破土旧”,陈代亮和领导班子先干了三件事,寻得突破点。

   先向内找问题:到各下辖学校实地调研,看现状、听心声、记意见。慢慢地,心里有了底:学校办学条件亟待改善;教师“数量”尚且捉襟见肘,遑论“总体质量”。

   再向外寻方子:关乎学校发展的论坛、活动,不管多远,陈代亮都会带队出现在现场,他尤其关注那些崛起的薄弱学校。他还曾在郴州的一次论坛上,就学校现状向在场的校长们求诊。

  又向专家请教:与湖南省教育厅、湖南省教科院的领导和专家们探讨沟通“学校管理怎么创新”。

  几方意见一合计,发展思路越来越清晰。在暑期培训上,陈代亮作了《找寻渠江教育新的增长点》的主题报告,详细解读了“创建科技特色学校三年规划”,提出了“科技兴校、特色发展”的新思路,力求以“教学手段科技化、教学设施科技化、校园文化科技化”破解制约渠江教育发展的瓶颈。特别是在“教育信息化2.0”上作文章,强力推进信息技术支撑下的课堂教学改革。

   当时,在发展落后的库区,班班通、希沃等信息化设备使用率极低,面对这个新思路,大部分教师“不想改、不会改、不敢改”。

   面对争议和质疑,陈代亮决定用事实证明、拿成效说话。

   想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开启关系教育质量的一场深刻变革,有一个关键问题:资金和设备。2018年,安化还是贫困县,少则一百万的经费着实是个大数目。

   向上申请经费,同时主动向外借力。陈代亮等中心学校领导班子向在外地发展的本地优秀企业家募集发展基金。火车上简单吃个盒饭,宾馆囫囵睡一下,就直奔主题去“化缘”,广州、深圳……磨破嘴跑断腿,跑了一圈回来,成功募集120万元;申请承担2019年安化县信息化推进大会,争取设备。

   资金到位,设备够用。再从企业引进辅助软件帮助教学,以校企合作模式解决教师使用过程中的技术难题。

   “科技兴校,特色发展”理念正式落地实施,如同一块石头落入一潭死水,激起了乡镇学校“逆风翻盘”之势。

  

  

   培训有体系,由“简单粗放”向“科技驱动”转变

   缺乏专任教师或者教师跨专业上课,在乡镇学校尤其是村小和教学点是一个普遍现象。如何开好开齐课程?

   渠江镇中心学校通过引进一套由“互动工具+微课+题库”组成的教学系统,开始了学校教育信息化2.0的探索,即用教学资源讲解知识点,“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有效资源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教师从知识传授向学习的组织和评价转移。

   渠江学校小学部教师余远红,毕业于怀化学院中文系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因学校缺少英语教师,她担任了六年级英语教学任务。“学校领导与时俱进,我也慢慢体会到了教育信息化融入课堂带来的乐趣。微课的实用,小组合作的建设,让孩子们越来越享受英语学习的乐趣,每一堂课,孩子们都是面带笑容,有所收获的。”

   “我们的教育能看多远,学生的未来就能走多远。偏远乡村学校只有借助教育信息化这股东风,才能拓宽教师的思维。”陈代亮说。在教育软件“好用”“够用”之后,确保信息化教学能够“常用、常好”,关键是要转变教师的观念。

  

  

   在陈代亮的努力下,渠江镇中心学校先后与冷水江红日实验小学、冷水江第七中学联谊办学。2019年下期又率先开展网络联校建设,引入省级名校资源,利用网络联校平台与长沙麓山国际外国语学校建立“网络教研联盟”,开展网络课堂、网络教研、集体备课,送培10%的骨干教师,80%的青年教师、干部到联谊学校跟班培训一个星期。“校内校本培训——赴冷水江红日实验小学和冷水江七中跟班学习——赴长沙麓山外国语实验中学跟班学习”的教师三级培训模式逐渐成熟,培养教师教育情怀,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同时,带回城区的先进教育理念、教学手段。

   利用“上联名校,下联村小”的网络联校模式,渠江各校教育教学水平都有了提升。潮头掌舵破浪前行,“科技兴校”的道路打开了渠江教育的新局面,原本弱势的渠江教育一跃成了安化县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风向标。

   课改得升级,由“本领恐慌”向“素质过硬”转变

   渠江教育在发展,渠江教师队伍在不断增加新的力量。外出培训只是输血,见效快但依附性太强。要想强大,必须造血生血。这是陈代亮的课改观。大到课程小到课堂,他把造血生血看得比一切都重要,那就是培养土专家。

   2019年,任渠江学校初中部教导主任的罗姣玉赴长沙市麓山外国语实验学校跟岗实习,归来后立即向陈代亮申请试水小组合作教学模式。陈代亮力排众议,支持改革。如今,“334模式”的课改实践在渠江学校已蔚然成风。

   与很多课改校一样,在渠江学校,原来熟悉的“满堂灌”很少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小组合作探究模式。

   渠江学校的课改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数学教师夏梦洁说,课改前,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课改后,学习小组自行生成的互帮互学、互监互促机制,解决了90%以上的学习问题,教师有更多的精力放在少数后进学生身上。

  

  

   安化县教育局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曹彤宇多次来到学校,他说,一堂堂课听下来,感觉这里的孩子已不是印象中农村学生的样子,他们在课堂展示讨论、交流互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信、口才、胆量甚至思想,已经在许多同龄人之上。

   渠江学校因课改而声名鹊起,成为安化县乃至益阳市乡村课改名校。

   “团队成长才能展现最大的力量。”此后,罗姣玉又提出常态化开展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整体提升学校教师的教育教研水平。陈代亮亲自抓方案、邀请来长沙名师、省级专家入校听课评课,进行专题讲座,从最细处给与最大的支持,让教师们成长有方。

   2020年下学期,教学不足两年的渠江学校语文教师张宏搏兼任物理学科教学。他在三级培训模式下,补齐了教学思维短板,同时,在学校“334模式”、同课异构等教研活动的锤炼下,抓实课堂重难点。2021年中考,渠江学校初中部物理夺得全县第一的好成绩。

   渠江镇中心学校的造血方式,吸引了周边乡镇教师。

   2021年9月,渠江镇中心学校在安化县率先开启区域教研联盟。“渠江、烟溪、南金、古楼四乡镇教学教研共同体建设”启动,12个大教研组中,渠江学校有8位教师担任大教研组长,线上线下传递成熟的教育教研模式。今年,该共同体已扩展至七乡镇。

   陈代亮说:“光靠一所学校一两个老师,教研难以开展,现在附近学校老师都加入进来,定期线上、线下交流,共同研究,共同备课,教研开展起来就容易多了。”

   2022年,渠江学校进行课改后的第一届毕业生参加高考,夏佳瑶考上了湘潭大学。高中学校普遍反馈说,渠江学校学生进入高中后,学习后劲足,学习能力和自主能力都强。

  从“本领恐慌”到“素质过硬”,2021年,渠江共有17位教师获得各级各类竞赛一等奖,有15人次获得各级各类竞赛二等奖,14人次获得各级各类竞赛三等奖(优秀奖)。累计获得各种奖项46人次,获奖人数占全镇教师的50.55%。

  

  

  

  


原文链接:http://jyt.hunan.gov.cn/jyt/sjyt/xxgk/szdt/202212/t20221223_2916740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教育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金政国信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教育法治网 jy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