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按照“特色引领,改革驱动,打造品牌,全面提升”的思路,构建三级专业群建设体系,持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化校企协同创新、大力推进教学资源建设创新与应用,不断完善专业群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探索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路径,整体提升专业群服务交通运输行业与陕西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能力。
——打造“三级九域”专业群,推进“四链”有机融合。该院一是坚定“立足交通、服务交通、支撑交通、引领交通”的办学定位,服务陕西综合交通运输的新产业、新业态、新岗位的发展,深入分析产业链、岗位群需求,明晰学院定位,整合专业资源,以群建院,组建交通特色鲜明的专业群,构建“国—省—校”三级专业群建设体系,全面支撑公路建设、汽车工程、智能交通、建筑工程、轨道交通、铁路建设、测绘技术、铁道运输、现代物流等9个领域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二是对接公路建管养、新能源汽车、智慧城市交通管理与控制、智能建造、城市轨道交通智慧运维、铁路交通建设、测绘地理信息、铁路智能运输、现代物流等9个产业链,按照集成式建设、集约化管理、集群式发展的思路,着力建设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智能交通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城市轨道车辆应用技术、铁道工程技术、工程测量技术、铁道交通运营管理、现代物流管理9个交通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专业群,为交通强国建设中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能支撑和人才保障。对接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和职业岗位需求变化,健全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形成可推广的标准、制度、模式。
——深化校企“双元”合作,优化人才培养全过程。该院一是依托陕西交通物流职业教育集团和相关产业学院,与陕西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76家行业龙头企业,构建校企发展共同体,完善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机制。政行企校共建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校企共同开发科学规范的专业群教学标准、教学资源建设标准、实训实习实施标准等,制(修)定人才培养方案45个、课程标准600门。发挥行业企业专家在专业群核心课程体系重构与建设中的作用,及时吸收交通运输行业企业的智能管理、智慧城市建设、装配式建筑、BIM仿真、新能源汽车制造与检修、数字化交通监控等先进技术,动态优化专业教学内容。二是以核心专业教学资源库与在线开放课程为抓手,优化专业群教学资源配置。校企协同整合专业群涉及的其他相关专业资源,持续更新学院主持建设的国家、省级、校级专业教学资源库15个,累计建设在线课程150门,打造国家级在线精品课程2门、省级在线精品课程24门、虚拟仿真实训资源97个,构建共享共用、互融互通、易用实用的课程教学资源,打造面向校内外学习者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中心。三是建设开放共享实践教学基地。根据交通运输行业企业职业岗位技能要求,结合模块化课程体系教学需求,校企共建10个集真实生产、实践教学、社会技术服务和社会培训于一体的实训基地和“人工智能+虚拟学习环境”的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完善专业群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与技术服务条件,提升专业群服务产业建设的能力。
——推进“岗课赛证”融通,全面提升综合育人质量。该院一是以职业技能大赛和1+X证书制度为导向,对接岗位标准、整合课程资源、深化课程改革,推进“岗课赛证”融通。制定“X”证书相关制度,发挥汽车专业领域1+X证书试点陕西省级培训考核办公室功能,带动建筑信息模型(BIM)、路桥工程无损检测、轨道交通车辆检修、工程造价数字化应用、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现场信号设备运用与维护、物流管理等35个“X”证书开展试点,探索“X”证书内容与课程内容的有机融合,开发“课证融通”课程256门,将育训结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考核,及时掌握交通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1+X证书覆盖学院主要专业群,1+X证书培训师、考评员达105人。二是建立健全“世—国—省—校”四级学生竞赛机制,协同推进学生技能大赛、双创大赛和学科竞赛,促进“赛课融合”,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研”,发挥大赛在人才培养中的引领作用。全力办好汽车技术、关务技能、软件测试、大数据技术与应用4项省级学生职业技能大赛。
——聚焦“三教”改革与建设,深入推进模块化教学。该院以打造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为着力点,落实育训并举,持续深化教师、教法、教材改革。通过外部引智、内部精培,深入挖掘教师发展潜力,组建校企双专业带头人引领、“双师型”骨干教师担纲、技能大师支撑、产业教师加盟的交通类专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9个。鼓励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开发以岗位群能力为目标的模块化课程,改进教学方法,全面实施项目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鼓励教师配套编写新形态一体化、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和融媒体教材。充分利用 VR、AR等现代信息技术,实施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理实一体、模块化等新形态教学,改革过程性考核方式,推动课堂革命,形成典型案例并推广,持续提升教学质量。力争在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中获国家级奖项3项、获省级奖项达24项;培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以上;校企合作开发新形态教材60部,申报获评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2部,获省级以上优秀教材奖教材12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