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北京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中外文明传承与交流研究中心举办了以“中外文明起源研究的理论与实际”为主题的北京人文论坛。论坛围绕“文明起源研究的理论”“中外文明起源比较研究”两个主题,以在线会议的形式展开深入交流与讨论,探索文明起源研究当前的现状和未来可能的走向,以及中国学者如何在这个重要领域发出中国声音、做出自己独特贡献。首都师范大学校长方复全院士、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韩东育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陈恒教授、市教委科研处李善廷处长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中外文明起源研究是重要的历史研究领域和议题,与国家的起源有着特别密切的联系,对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自古代以来,思想家们就对人类社会何以走向文明和国家提出了诸多看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都有非常重要的论述,恩格斯和列宁还以此为题写出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和《论国家》等经典著作。现代中外历史学家和人类学家等根据考古学、历史学和人类学等学科的进展,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关于文明、国家起源和发展的理论,并在许多个案上做出了具体和精深的研究,提出了具有启发性的新模式和新观点。如何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指导下,根据最新学术前沿做出新的探索,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做出独特的贡献,是当下我们必须面对和完成的基本任务。
原首都博物馆馆长、北京师范大学郭小凌教授;原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陈志强教授;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霍巍教授;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研究所所长张强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韩东育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世界史系主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沐涛教授;清华大学历史系张绪山教授;复旦大学历史系金寿福教授;复旦大学历史系主任、教育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黄洋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教育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陈恒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刘健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徐晓旭教授,中外文明传承与交流研究中心郝春文、刘城、袁广阔、王宗琥、刘屹等成员,以及《光明日报》和《中国社会科学报》的记者等共30余人参加论坛,就文明和国家的基本概念、文明研究理论、中国文明起源、世界其他文明起源和特征等重要问题提出了许多新的看法,并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讨论。
北京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是市教委在北京高校统筹布局的高端创新平台。旨在鼓励和引导北京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融通校内外优质资源,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提炼标识性概念,推动学术理论中国化,打造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高地、创新人才培养培育高地和服务创新高地,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学理支撑,为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2021年第一批立项建设了3个,分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人工智能治理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中外文明传承与交流研究中心。
首都师范大学中外文明传承与交流研究中心是首都师范大学以世界史为引领,整合中国史、考古学、教育学、文学、哲学、艺术学等文科相关学科资源,建设的跨学科平台,旨在通过学科交叉与合作,在文明传承、交流与对话领域,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推出更多具有引领性、原创性的作品,推动科研工作、教学工作、社会服务的有机结合。
北京人文论坛是依托北京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设立的高端学术交流平台。论坛旨在集聚智慧,启迪思维,宣传阐释新时代新思想,研究应对新机遇新挑战,打造人文社科领域学术交流特色品牌。
原文链接:http://jw.beijing.gov.cn/jyzx/jyxw/202212/t20221229_288658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