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 贾鹏锋: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工作,每年都谋划安排一批民生实事,作为工作重中之重,集中物力财力,用心用情扎实办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2023年民生实事安排,已经省委省政府认真研究确定。我们今天邀请省发改委副主任张春达先生向大家介绍有关情况。共同出席发布会的还有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战高峰先生、省民政厅副厅长张驰先生、省住建厅副厅长刘萍女士、省水利厅副厅长王胜孝先生、省医保局副局长金华女士,他们将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请各媒体对新闻发布会的内容给予充分关注和深入报道。
下面,首先请张春达先生介绍情况。
张春达:
大家下午好!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下全省民生实事安排有关情况。
一、我省民生实事总体情况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将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谋划成为具体化、可操作的民生实事,纳入年度政府工作报告,向全省人民作出承诺。“十四五”以来,省委、省政府聚焦就业、社保、教育、卫生、环保、交通、住房等重点民生领域,每年确定50件民生实事,集中财力物力全力推进实施,持续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生根,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让群众获得感更加充盈、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二、2023年民生实事的总体思路和主要内容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我省将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用心用情用力办好各项民生实事,让人民的生活更有品质、更有品味、更有奔头。
从去年10月份开始,我委会同中省直各单位按照注重普惠性、加强兜底性、突出可行性的总体思路,开展一系列民生实事研究谋划工作。在深入开展调研、公开征集意见、充分研究论证、逐项沟通对接的基础上,提出2023年全省民生实事安排意见,经省委、省政府研究确定,今年将继续实施十个方面50项民生实事,涉及领域进一步扩大,覆盖人群进一步增多,既涵盖就业、社保、救助、医疗等基本民生保障事项,又包括环境保护、交通出行、文体服务等多层次多样化的民生需求。其中,促进就业方面包括城镇新增就业;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2项任务。社会保障方面包括提高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城乡居民医保补助标准;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老年食堂等3项任务。困难群体救助方面包括扩大采暖补助范围,提高补助标准;开展重点居家老年人巡访关爱服务;为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帮扶困难退役军人和军属烈属等10项任务。教育惠民方面包括支持结对帮扶校设施建设;提升乡村幼儿园保教质量等5项任务。卫生健康护理服务方面包括开展适龄儿童牙齿窝沟封闭免费服务;实现省内异地门诊免备案直接结算等6项任务。环境保护方面包括核查农村黑臭水体;专项整治医疗废物2项任务。交通出行方面包括新改建农村公路等工程;改造客运班线公交化线路2项任务。文体服务方面包括送演出下基层;配建健身路径等3项任务。城乡建设方面包括打造和美乡村示范村;推进农村24小时供水;改造棚户区、城镇老旧小区等10项任务。公共安全服务方面包括建设省级“菜篮子”应急保障基地;监督检查电梯质量安全;优化升级反诈预警平台;压缩不动产登记办理时间等7项任务。
三、下步工作安排
下一步,我委将立足省民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会同中省直各单位,按照目标任务和工作分工,逐项制定具体实施方案,通过细化分解任务、强化跟踪调度、加强督促协调等措施,扎实推进任务落实,确保各项民生实事高质量如期完成,向全省人民交上满意的答卷。
中国日报:据我们了解,2022年我省实施了“互联网+教育”结对帮扶校建设项目,2023年还将继续实施,请问“互联网+教育”结对帮扶将起到什么作用?
战高峰: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教育摆在了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并首次将“推进教育数字化”写入党代会报告,标志着推进教育数字化已经成为普遍共识、共同任务,明确了教育数字化未来发展的行动纲领,具有重大意义。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数字化促进教育公平与高质量发展,2023年,我省将实施“互联网+教育”结对帮扶校建设项目,全省计划建设180所“互联网+教育”结对帮扶校,包括60所城镇优质学校和120所乡村薄弱学校,由县域内的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依托互联网建立结对帮扶机制,探索“三个课堂”(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的“吉林模式”,实现城乡学校管理共进、教学共研、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师生互动,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互联网+教育”结对帮扶校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提升学校网络带宽,保证流畅、稳定的网络环境。二是直播教室、录播教室硬件建设,配备录播主机、高清摄像机、显示屏、麦克风、音箱等设备,满足数字资源的采集、播放,为师生提供信息化教学环境。三是教学交互软件建设,配备录播软件、互动软件等,实现从流媒体采集、存储、实时交互等全数字化形式运行,为“同步课堂”提供平台支撑。
“互联网+教育”结对帮扶的作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同步课堂”“专递课堂”等形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面,帮助乡村薄弱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二是通过“双师课堂”“集体备课”等形式,实现城乡线上同步教研,特别是为青年教师提供“走近名师”“跟岗名师”的机会,助力乡村薄弱学校教师提升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
下一步,我们还要通过多种渠道支持学校提升信息化建设并开展结对帮扶,不断缩小城乡教育信息化差距,努力让乡村学校加快跟上教育现代化步伐,推动县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
吉林日报: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加快构建城镇“一刻钟”养老服务圈。请问2022年这项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2023年将有什么新的举措?
张驰: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养老服务工作,每年都将养老服务相关工作纳入省委、省政府民生实事强力推进,不断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
2022年,安排资金6200万元,支持各地新建55个综合嵌入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5000户特困老年人家庭实施了适老化改造,还在3个县市区开展了社区老年食堂试点,进一步提升了全省养老服务水平。
社区居家养老是大多数老年人的选择。2023年,省民政厅在社区居家养老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安排资金1.2亿元,将4项工作纳入省委、省政府民生实事,进一步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让老年人更具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是支持新建100个综合嵌入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综合嵌入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是建在城市社区中,具备长期托养、短期托养、日间照料、长者食堂、康复护理、技能培训、服务评估、文体娱乐、上门服务等综合服务功能的养老设施,是就近养老、养老不离家、深受老年人欢迎的养老形式。2022年我们支持新建了55个,现在看效果非常好。为确保建得成、用得上、可持续,2023年省民政厅支持建设的100个综合嵌入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必须具备6个条件:即必须是现房且为公有产权、建筑面积必须大于500平方米、必须设置老年餐厅、必须设置养老床位、必须采取公建民营方式运营、必须年底前建成使用。省民政厅将按照全域覆盖、合理布局、好中选优的原则,按照每平方米补助1000元、单个项目最多补助100万元标准给予支持。项目确定后,省民政厅将加强督导检查,确保建设质量。
二是支持开办100个社区老年食堂。为满足社区居家老年人的就餐刚需,2023年省民政厅将重点推进社区老年食堂建设。按照“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共建共享、老人受益”的原则,为城乡社区居家老年人特别是独居、高龄、留守老年人提供“方便、价廉、营养、卫生”的就餐服务。
三是为7000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按照“室内行走便利、如厕洗澡安全、厨房操作方便、居家环境改善、智能安全监测、辅助器具适配”的要求,为全省7000户特困家庭安装适老设施,根据每个家庭具体情况,一户一案设计改造方案,补助标准为每户2000元,最大限度为居家老年人生活提供便利。
四是开展居家老年人巡访关爱服务。为及时满足居家老年人服务需求、帮助困难老年人享受救助政策、确保老年人居家养老安全,我省于2019年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居家老年人巡访关爱制度。通过建立一人一档案、一支志愿探访队伍、一个智能平台,逐步实现上门探访经常化、养老服务个性化、生活保障安全化。2023年,全省要实现独居、失能、重残、空巢、留守、高龄、特困、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8类居家老年人信息采集率达到100%,上门探访率100%。以后逐渐覆盖到所有老年人。同时,省民政厅还将指导各地民政部门积极探索“时间银行”模式,通过积分、时间币兑换的方式,引导、倡导互助养老服务,进一步提升老年人巡访关爱服务水平。
央广网:2019年以来,全省开展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请问总体进展情况、群众满意程度以及2023年计划如何安排?
刘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深入群众、深入基层,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吉林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决策部署,坚持高位统筹、科学谋划、有序推进。
2019年-2022年,全省开工改造老旧小区5558个,涉及居民108.02万户,获得中央补助资金132.95亿元,使用债券资金24.97亿元,争取国开行金融授信110亿元。“十四五”期间,力争完成全省2000年底前建成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有条件的市县可按比例改造2005年底前建成的老旧小区,计划完成老旧小区改造6129个,涉及居民148万户。经统计,全省结合老旧小区改造累计完成更新地下陈旧漏损的雨污水、供水、供热、供气管网7.9万公里,同步实现雨污分流;更新小区内及周边的破损道路1100万平方米;完成空中线路落地10万公里;配建养老抚幼、文体休闲等公共服务设施5600处;新增停车位29万个;加装电梯107部。经过改造有效改善了群众居住条件,大幅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同时各地按要求开展了群众满意度调查,全部达到80%以上。
2023年,全省33个市县计划开工改造老旧小区800个,涉及居民14万户,概算投资45亿元。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是以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重点实现质量和品质双提升。一是科学编制改造方案。组织开展入户调查,充分征求群众意见,针对群众反应强烈、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设计,注重深挖小区历史,展现小区特色文化。鼓励将小区周边的背街小巷、公共设施、各类管线一并纳入改造范围,全面提升城市品质。二是积极拓宽融资渠道。用好用足中央补助资金,争取债券资金和金融机构支持,建立吸引社会力量参与长效机制,落实管线单位和居民出资责任,因地制宜建立多元化筹资渠道,为项目实施提供资金保障。三是强化质量安全监管。严格履行基本建设程序,全面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坚决杜绝出现摔伤、砸伤、坠落等安全事故。同时要严把设计关、施工关、材料关、验收关,切实打造群众满意工程、放心工程。
吉林广播电视台:2022年,我省实施了50项民生实事。请问完成情况如何?
张春达:
2022年,省委、省政府确定实施促进就业、社会保障、困难群体救助、教育惠民、卫生健康、交通出行等十个方面50项民生实事,纳入年度政府工作报告积极推进,涉及35个中省直部门单位。为推动各项任务顺利实施,我委主要采取几方面工作举措:一是制定实施方案。组织协调各项任务牵头部门逐项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细化分解任务,实化工作措施,明确进度安排,落实责任分工,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二是加强跟踪调度。按月调度民生实事进展情况,每季度梳理形成工作简报,通报各单位,确保情况早了解、问题早发现、进程可控制。三是加大督促力度。协助省政府督查室将民生实事纳入省政府重点工作目标责任制,督促各牵头单位按时序进度保质保量完成各项任务。四是组织开展自查。排查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积极研究对策,加快协调解决。督促各牵头单位通过专项检查、明察暗访等形式,查缺补漏,确保高质量完成各项任务。
经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2022年全省50项民生实事全面完成,成效明显。如就业方面,城镇新增就业25.17万人,完成年度计划的109.43%。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如社会保障方面,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较上年提高约4%;全省城乡特困供养对象基本生活标准达到月人均1031元和749元,均达到上年城乡低保标准的1.68倍。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610元;如困难群体救助方面,对城乡低保对象、困难残疾人、特殊困难老年人、困难家庭疾病患者、特殊困难退役军人等群体进行帮扶救助;如卫生健康方面,妇幼保健机构服务网络形成省、市、县三级远程会诊。在人流密集公共场所投放自动体外除颤器。对乡村医生进行基础培训和专业培训;如交通出行方面,一批断头路、卡脖路和人行过街设施建设完工,治理88处交通不畅点位。改造客运班线公交化线路408条并投入使用等等。件件民生实事的落实到位,老百姓“看得见、摸的着、可感知”。
2023年,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绵绵发力、久久为功,持续加大力度,全面落实完成各项任务,兑现向全省人民的承诺。
国际在线:2023年的民生实事首次提出推进农村24小时供水,请问提出这项指标初衷是什么,下步工作有哪些安排?
王胜孝:
农村供水事关我省千万农村居民身体健康和生活保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让农村居民就地过上现代生活的必要条件。
从2007年开始,省委省政府已连续17年将农村供水纳入民生实事。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全省已建成农村供水工程1.9万处,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已达到97.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0.8个百分点,取得了历史性成效。但24小时供水工程占比仅28%,与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还有很大差距。推进24小时供水,可以不断满足农村居民现代生活用水新需求,有效推动乡村旅游、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等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因此,省委省政府首次把推进24小时供水作为民生实事,明确提出年底前要“新增24小时供水工程1200处,惠及70万农村居民,全省24小时供水工程占比达到35%”。
对标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我们将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狠抓落实。
一是以提升工程保障能力为基础,推动工程具备24小时供水条件。坚持因地制宜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供水规模化,挖掘现有供水工程潜力,以城区、镇区、重点村为圆心画圆,采取管网延伸、以大并小、小小联合等方式,进一步扩大单项工程供水规模,同时,改造水源及水处理设备,确保水量、水质满足24小时供水条件。
二是以落实工程运行经费为保障,确保工程24小时稳定供水。争取中央资金、落实省级和县市资金,使工程及时得到维修养护,确保工程正常发挥效益。同时,以县为单位,以企业化运营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基础水价+计量水价,力争执行水价达到供水成本。逐村逐户建立用水户缴费台帐,确保水费应收尽收,同步推进水费县级统管、统筹使用,实现以大带小,以强补弱,区域平衡。对水费远远不能满足24小时供水成本的工程,建立县级财政水费补贴制度,确保工程24小时稳定供水。
三是以任务目标为导向,切实压实地方主体责任。按照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省里将民生实事任务分解落实到有关县(市、区),召开专题会议动员部署,定期调度通报,强化督导检查,并将此项工作纳入省政府重点目标责任制督导考核内容,指导任务县制定工作方案,加强组织领导,逐个工程摸清水量、水质现状,认真测算成本、落实经费,倒排工期推进工程建设改造,强化工程运行管护,确保水量充足、水质达标、工程稳定运行,保质保量完成目标任务,不断满足群众饮水用水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
长春日报:实现省内异地门诊免备案直接结算后,参保人可以享受到哪些便利?
金华:
实现省内异地门诊免备案直接结算,是医保部门持续深化医疗保障领域“放管服”改革,推动省内医疗资源共享,方便参保群众在省内看病就医结算的一项重要举措。异地门诊费用直接结算,是指参保人员在参保地外的其他地区定点医药机构发生的政策范围内门诊费用,可按规定直接报销结算。那么原来政策规定,参保人员需要办理长期异地就医备案或转诊转院备案手续后,方可在异地定点医院就医或在定点药店购药时,由医保直接报销结算相关费用。
为方便参保人员在省内流动,促进我省经济快速发展,我局会同相关部门印发了《吉林省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管理办法》,对省内异地门诊费用直接结算政策作了相应调整,规定在全省范围内定点医院门诊或定点药店就医购药的异地参保人员,可免备案直接享受包括个人账户、普通门诊统筹在内的普通门诊待遇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
省内异地门诊免备案直接结算实现后,我省参保人员可以享受到以下三个便利:一是“免申即享”。省内参保人员在省域内参保地以外的其他统筹区定点医院就医或在定点药店购药,均可以结算普通门诊费用,无需提前办理异地就医备案或者转诊转院手续。二是“凭证多元”。参保人员即可持社会保障卡、医保电子凭证,也可持身份证在异地定点医院或定点药店就医购药,享受异地就医直接、即时结算服务。三是方便快捷。参保人员可就近就便在全省开通异地服务的2012家医疗机构和9019家药店享受普通门诊直接结算服务,选择范围覆盖全省各统筹区及各县区,可以为参保人员提供极大便利。
香港商报:2023年民生实事中提到推进“光明行动”,实施1000间中小学教室照明改造,请问主要改造哪些学校?改造后要达到什么样效果?
战高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素质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就青少年视力健康问题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社会都要行动起来,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2021年5月,教育部等十五部门聚焦中小学生近视防控的关键领域、核心要素和重点环节,联合印发《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动工作方案(2021—2025年)》,提出“改善教学设施和条件,落实教室、宿舍、图书馆(阅览室)等采光和照明要求,为学生提供符合用眼卫生要求的学习环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在定期开展学生视力监测、强化儿童青少年视力管理和近视干预等方面采取了多项举措。去年,省政府将“光明行动进校园——实施中小学校教室照明改造工程”列入民生实事,省财政投入资金3479万元,全省共改造4372间中小学校教室。
2023年,我省将重点面向用眼时间最长、改善照明需求最为迫切的高中,投入700万元,改造1000间教室。教室照明改造选择安全、环保、节能照明产品,要求有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专业检测,确保教室灯光的照度、炫光、频闪、显色指数、色温、蓝光等核心技术指标要求达到国家标准。改造后的教室照明灯光温暖柔和,避免了光线直射产生的眩光问题,光线分布均匀,无频闪,还安装了专门的黑板灯,确保板书内容清晰易见。舒适的用光环境有效提升学生专注度,解决了光线直射学生眼睛产生炫光和频闪,容易引起视觉疲劳问题。
下一步,我们将定期开展学生视力监测,完善学生视力健康档案,强化户外体育锻炼,持续推进全省中小学校教室照明环境标准化建设,为青少年提供科学健康的学习环境,多渠道守护儿童青少年的视力健康,进一步降低学生近视发生率。
中国吉林网:省委、省政府将“新建口袋公园小微绿地150处”列为2023年民生实事,请问我省在推进“口袋公园”“小微绿地”建设方面有哪些考虑?
刘萍:
建设“口袋公园”“小微绿地”是忠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的具体举措。
“口袋公园”,是面向公众开放,满足人们就近休闲游憩、社交需求的公园绿化活动场地,面积一般在400至10000平方米之间。“小微绿地”,主要利用城市拆迁地、边角地、废弃地、闲置地等城市低效空间“见缝插绿”,面积多在3000平方米以下。它们都具有规模较小、布局灵活、功能多元等特点,对优化和均衡城市绿地布局、推动存量空间资源优化提升、织补拓展绿色公共空间、提升居民宜居品质等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是“小公园”装着“大幸福”、“小绿地”起着“大作用”。
2022年,省政府将建设“口袋公园”“小微绿地”列为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全省各级园林绿化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积极谋划推进,计划建设“口袋公园”“小微绿地”150处,实际建设379处,超额完成229处。一个个“口袋公园”精致美丽,一处处“小微绿地”特色鲜明,不仅有效解决了群众身边公园绿化活动场地不足的问题,而且成为百姓运动健身的“健康园”、娱乐休闲的“游乐园”、享受绿色发展成果的“幸福园”,有的还成为当地百姓热门“打卡地”,受到群众普遍欢迎,实实在在地增加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今年,省住建厅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和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优先选择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不足的区域,再组织建设“口袋公园”“小微绿地”150处。结合群众需求,增加园内活动场地,满足适老化和适儿化要求,因地制宜配置体育健身、休闲娱乐等设施。坚持节约型园林建设,融入海绵城市理念,加强日常养护管理,确保群众用得“舒心”、玩的“开心”。努力打造更多有温度、有颜值、有内涵的高品质公共活动空间,不断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