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3月18日至19日,中美高层战略对话在安克雷奇举行。会上,外交部高级翻译张京凭借一口气15分钟交替传译的硬核实力火遍全网。这位让世界惊叹的“国翻女神”中学毕业于杭州外国语学校,被保送至外交学院。
但张京并不是第一个在国际外交场合闪耀光芒的杭外学子。目前,杭外有30多名校友供职于外交部。不仅仅是在外交领域,大疆科技创始人江滔、“拼多多”创始人黄峥、被称为“追光人”的光子芯片研发者沈亦晨等无数校友凭借在自身领域的杰出贡献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一所以外语为特色的学校,何以不断涌现各个领域的杰出人才?前不久,记者走进这所充满魅力的学校,解锁杭外的育人“密码”。
和世界相融,激活学校教改“基因”
在这场高层战略对话中,张京之所以震惊世界,在于她在翻译中展现了顶级的心理素质和专业能力。这样的综合能力是如何练就的?走进杭外,答案逐渐清晰。
每周三,北京时间20:00,美国东部时间8:00,杭外与美国北卡数理高中的学生都会打破时空限制,开启一次“国际理解”连线课程,围绕富有跨文化冲击力的话题,在思想碰撞中增进理解:
淡水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毒品种植业的替代性发展、特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学生扮演各个国家的外交官,以模拟联合国会议的形式,阐释观点、辩论议题、作出决议,聚焦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思考自身可以发挥的价值。
在杭外,“外语课”改称“外文课”,看似一字之差,却是教学观念的变革。课堂上,学生沉浸在情境中,在交流互动中不断质疑、不停思考。“语言不仅仅是一项技能,它也是思维的工具,其背后更是一种文化,所以杭外的外文课在教授学生扎实的语言知识基础上,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跨文化交际能力、国际理解和国际表达能力。”英语教师王敏说。
作为我国首批重点建设的7所外国语学校之一,早在20世纪80年代,杭外就开始了一条和世界相融的教育之路。教师被分批派往国外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先学后教、情境教学、项目式学习等教改理念,也率先进入杭外的外文课堂。
而这场率先在外文教学领域试水的改革,也逐渐渗透到语文、数学、物理等学科。课前5分钟的演讲是杭外的传统项目,从初一到高三,涉及每个学科;语文教研组会设计各种专题研究课,比如鲁迅小说专题研究,从了解鲁迅其人,到认识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再到编排鲁迅小说人物话剧,这样的专题研究往往要贯穿整个学期;物理教师解学仁早在2015年就开出了STEM课程;语文、英语、地理教师合作开出跨学科研究性课程“杭外二十四节气”……
语文教师倪江告诉记者:“杭外的教师更像大学的研究型教师,他们把教书当作事业,学生常常会被教师的教学热情感染。”
大气、包容,让学生自由放飞
明确人员分工、敲定场地、准备物料……为了筹备4月中旬的文化节,学生查欣言忙得不亦乐乎。查欣言是这次文化节的积极参与者,今年年初进入该校大学预科班。在杭外,每年都有这样一批学生,他们还没毕业就拿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在最后一个学期,学校将他们编入大学预科班,为他们定制个性化课程。“大预班的学习、生活很充实,也很锻炼人,除了要学习大学先修课程,还要开展社会实践,参与活动策划。”查欣言说。
“教育的价值在于未来。杭外的教育,不为应试而设计,而是要唤醒学生的无限潜能。”校长方健文说。秉承着“为祖国而学习,为未来作准备”的校训,杭外一直保留着宽容大气之风。学校从不给学生排名,教师给学生布置的最寻常的作业是各种研究性报告、小论文。学校传统的五大节日,文化节、艺术节、外文节、体育节、科技节,全校学生人人参与其中。“得益于各种展示平台,在这里,每个学生都有多种可能性。”学生俞欣怡说道。眼前这个雀跃的姑娘高一时加入格子乐队社,成为乐队主唱,还曾和团队成员一起赴美参加美国学术十项全能总决赛。
就是在这样和谐包容的环境中,越来越多的杭外学子找到了另一个自己。学生吴江祺对美食特别感兴趣,于是成立了美食社团,还专门开出社团课程“环球美食鉴赏”,带领其他同学探寻美食背后的文化。学生朱陶元敏和张允宜通过研究“变速队伍中速度传递问题”,改进世博会场馆排队时间过长、效率过低问题,获得了首届“丘成桐中学应用数学奖”金奖。
大气、包容的氛围滋养了学生独立、自主、善于思考、敢于探索的能力。每一个走出杭外的学子,身上无不印刻了这样的印记。高中时就对生物特别感兴趣的“拼多多”董事长黄峥不久前宣布辞任董事长职务,他说:“我想跳出去摸一摸10年后路上的石头,去做一些食品科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这一做法看似有些“离经叛道”,却很“杭外”。“杭外的育人观有点‘非主流’,但在我看来,这股‘非主流’恰恰是教育中的一股清流。教育的本质正是要尊重学生,保护每个个体的特点。”倪江说。
做强外语特色,更要深植中国的“根”与“魂”
杭外毕业生戴磊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物理学博士期间,曾参与创办了中国留学生在麻省理工的第一本杂志Chinese at Tech。他告诉记者:“办这份杂志,是让麻省理工的中国留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
杭外毕业生孙太一当年被美国瑞鹏学院破格提前录取,成为该校创办160年来第一个来自中国大陆的学生。在中国文化影响并不大的威斯康辛州中部,他创办了宣传中国文化的社团。学校特地在图书馆大厅为他插上了一面五星红旗。
每年,从杭外走出国门的学子数不胜数。但即便走得再远,他们始终怀揣着一颗“中国心”。每年的毕业典礼上,方健文必定会对学生说这样一句话:要做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
方健文认为,一所国际范的学校,首先要有自己的文化内核,只有根植传统才能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作出自己的贡献。在首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上,杭外代表队获得前5名中的4席,学生陆佳蕾更是夺得桂冠。“比赛需要学生有很大的阅读量,同时还要有对中国文化的深厚理解。”方健文说道,“得冠军有实力因素也有运气成分,但教育没有偶然。”
引导学生大量阅读,是杭外坚持多年的传统。每年寒暑假,学校都会给学生推荐阅读书目,这份书单“中西合璧”、贯通古今,内容涵盖散文小说、政治经济、西方哲学、艺术美学等。从初一到高三,《雷雨》《荆轲刺秦王》《茶馆》……一出出话剧表演贯穿学生6年的学习生涯。杭外浓郁的人文气息催生了西溪水文学社、国学社等30余个学生社团。
作为汉语国际推广中小学基地,杭外还与美国当地中学合作开设了孔子课堂,每年选派6~8名教师出国任教,并成功举办4届“汉语桥”英、美中学生夏令营活动。“通过对外交流,播撒理解种子,让更多外国友人接触了解中国文化,这是杭外人的担当和使命。”方健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