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警察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准确把握新时代对公安事业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按照“归位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总体思路,坚定回归公安教育本位,突出行业办学特色,契合区位特点,强化公安预备队伍建设,创新培养新时代应用型警务人才。
一、突出行业特色,构建符合时代要求、契合区位特点的学科专业体系
主动适应信息化时代对公安工作带来的新变革,从培养适应新时代警务工作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出发,强化与现代信息技术产业紧密相关的公安专业拓展与建设,将大数据应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与刑事侦查、治安管理、情报指挥、网络安全、交通管控等相关专业结合,强化新文科、新工科建设,实现传统公安专业的改造升级。全面停止非公安政法专业招生,本科专业从15个缩减为8个。聚焦公安业务相关专业,开展人才培养,以法学、公安学、公安技术三个一级学科为中心,发展治安、侦查、交通管理、刑事技术、公安管理等传统优势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增设公安实战急需、人才缺口较大的网络安全与执法、国内安全保卫、警犬技术、安全防范工程、食品药品环境犯罪侦查技术等新专业。立足四川区位特点,以服务国家安全战略为引领,制定特色警务工程中长期规划,建立从预科、本科到硕士研究生的特色警务人才培养体系,在特定区域选拔生源,按需招录、定向培养,打通特色警务毕业生专属入职渠道。构建特色警务通识课程、专业课程模块,研发专门教材,形成一支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二、坚持五育并举,形成通专结合、全警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大部门、大警种制”公安改革方向,对接公安队伍“一警多能”“通才+专才”复合应用型人才需求,形成“宽口径、厚基础”的大类培养和“精业务、促发展”的专业教育的两阶段培养模式。大类培养阶段跨学科统一培养,着力培养大学生必备的知识能力和基本的警察职业素质,突出培养执法办案、应急处突、警务指挥等警务人才核心职业能力,解决“通才”需求;专业教育阶段着力培养学生胜任本专业对应警种业务工作的知识与能力,解决“专才”需求。以“培养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总目标,将政治育警、日常警务化管理、警务体能技能训练、警察艺术文化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系统构建德、智、体、美、劳多课堂育人模式。在第一课堂以外,依托创新训练、艺体社团、专业运动队、日常内务卫生、公益劳动等校内课外活动形成第二课堂育人体系;结合社会实践、艺体竞赛、公益演出、志愿服务、大型安保活动等校外实践活动形成第三课堂育人体系。以“校警育人共同体”建设为抓手,公安厅出台《深入推进四川警察学院与公安实战单位校局合作实施方案》,与厅各警种和各市(州)公安局形成“校警一体、人才共育、队伍共用、资源共享、基地共建、问题共研”的机制。与公安实战部门合作建立29个标准化实践教学基地;建成引入警务大数据应用系统的数字化教学平台,构建基于公安网的警务培训“云平台”,实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建成集教学、科研、服务实战于一体的国家毒品实验室四川分中心、公安部无人机培训基地、四川省禁毒教育基地、大数据交通治理平台等校警共用实验实训场所,打破公安机关与公安院校壁垒,健全完善全警参与、全警支持、全警应用的实战化教育教学体系。
三、精准对接实战,实施教战融合、训战一体的教育教学改革
持续推动实战化教学改革,把教学内容面向实战;把战法技法变训练方法,训练方式紧贴实战;把教学课堂延伸到实战现场,教学过程融入实战;把实战需求变科研追求,科研成果引领实战。与公安厅和各警种部门建立人才培养方案,瞄准新时代警务实战需求,将公安大数据应用、情报研判、反恐防暴、舆情导控等实战急需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建设形成刑事案件、治安案件、交通事故处理等案例资源库,编写规划教材、实验实训教材以及涉藏特色教材;构建“实验-实训-见习-实习-实战”递进实践教学体系,将学生参与大型活动安保、应急救援、维稳处突等公安实战任务进行课程化改革,将课堂搬到现场,实施基于真实案例、真实场景的实战化教学。建立教师教官双向互派制度,四川省公安厅每年定期选派20名优秀民警驻校任教、10名教师到公安机关交流锻炼,暑期学校安排百名教师上一线调研锻炼。教师参与公安机关物证鉴定、案件侦查、嫌疑人测谎、舆情应对等工作,形成“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推广“专业教师理论讲授+实战教官实战点评”双师课堂;以案例教学、情景教学为基础,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将实践性强的课程教学前移到实践教学基地,在“实地、实景、实战”中开展教学活动;以实战案例和实战要求作为课程与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内容与标准,形成多样化考核方式。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