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力大学深入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学科融合、科教融合,通过有组织的科研,构建“三融三新”的工作模式,集聚学校骨干师资队伍,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以人才“智高点”抢占发展“制高点”,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产教融合,营造创新能力“新生态”。上海电力大学坚持产业需求导向与教育目标导向相统一,推动创新团队与国家能源电力行业全方位、全过程深度合作。加强团队建设顶层设计,坚持科研人才“软实力”和科研环境“硬实力”两手抓,统筹全校学科、教学、人才组建跨学科创新团队,深化与国家电网、电力装备集团等能源电力行业大集团的产学研合作,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承担合同额500万以上的重大项目等,实现重大科研项目的突破。加强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激励相容机制建设,入选首批上海市高校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实现成果转化单个项目合同金额、超百万的大额合同数量创历史新高。对标临港新片区等国家战略需要,开展产教融合基地软硬件建设,“双碳”能源产教融合示范基地申报临港新片区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学校新成立产教融合办公室,逐步构建起产学研协作新模式。
学科融合,打造人才聚集“新高地”。坚持“人才强校”战略,聚焦“一网两侧”能源电力学科体系精准引才。为助力实现国家“双碳”目标,聚焦“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积极构建面向未来的优势主干学科群,创新学科组织模式,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创新团队围绕学校三大学科深入推进“新型电力系统一网两侧”能源电力学科新体系建设,推动多学科交叉、渗透和融合,推进大能源电力应用型本科专业集群建设,新增“储能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等专业,建设21门“双碳类”特色课程。聚焦“双碳”目标,开展多学科交叉实验项目,把学科融合优势转换为团队复合型人才成长优势,自创新团队组建以来,通过政策倾斜、重点支持、联合培养等方式畅通培育渠道,入选省部级人才近10人,逐步构筑高层次人才蓄水池。
科教融合,构建人才培养“新平台”。坚持创新团队人才培养导向,强化科研育人功能,把科研平台变为人才培养的平台,发挥平台基地的科研支撑作用,获批建设“海上风电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借助“绿色校园能量转换、收集与EMS管理系统虚拟仿真实验”软件等虚拟仿真平台,开展仿真实验教学和科研项目,覆盖物理、能源电力、信息化等交叉学科,培养学生融会贯通专业课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基地110余家、产学研合作基地130余家,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团队成员作为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科创、学科竞赛实现新突破,获“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