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教育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教育热点 > “宏志助航”促就业 精准帮扶暖人心

“宏志助航”促就业 精准帮扶暖人心

发布时间:2023-03-26 06:08:19作者:佚名来源: 教育部

  高校毕业生就业关系民生福祉、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未来。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宜宾学院考察时提出,要把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有残疾的、较长时间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作为重点帮扶对象。教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各地教育部门和各高校持续加强对重点群体毕业生的关心关爱,多措并举打好就业指导和贴心帮扶“组合拳”,为高校毕业生的求职之路护航。

  把“一对一”帮扶责任落到实处

  就业困难帮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落实就业“一把手”工程的重要内容。教育系统建立健全就业帮扶机制,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发动高校和院系领导班子成员、就业指导教师、班主任、专任教师、辅导员等深度参与,真正把“一人一档”“一生一策”帮扶要求落到实处,把帮扶温暖送给有需要的毕业生。河南省印发通知,要求各高校党委班子推动落实重点群体分院系包干责任制,就业部门加强过程化管理和“一人一档”台账式管理,院系实行分班级责任制,帮扶人按照要求开展“一对一”帮扶。贵州职业技术学院对重点群体毕业生实行就业“结对帮扶”制度。校领导结对3人,中层干部结对2人,科级干部结对1人,助力重点群体毕业生顺利就业。中南大学调动本科班导师、研究生导师以及专任教师,齐心协力做好重点群体毕业生就业服务。学校还建立校院两级帮扶台账,掌握重点群体毕业生的基本情况、就业意向及求职难点,针对毕业生的特点提供个性化指导服务。重庆交通大学通过党员结对和朋辈帮扶,持续开展内容丰富的职业规划活动,增强重点群体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求职竞争力。

  “宏志助航”培训强化毕业生求职技能

  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的毕业生求职意愿强,但部分毕业生存在求职信心和技能不足、求职经济压力大等困难,教育部、财政部从2021年起实施“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宏志助航计划”,通过分布在全国各地的135家培训基地,面向重点毕业生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培训,帮助毕业生补齐能力短板、顺利求职、尽快尽早就业。各地教育部门和各高校积极响应,多措并举做好培训工作。重庆市按照每个“宏志助航计划”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对接7所左右邻近高校的原则,本市配套资金,扩大培训覆盖面,惠及更多重点群体毕业生参加培训。长沙理工大学以“授人以渔”为培训目标,增设职场礼仪、人际沟通技巧、公考能力等职业素养课程,帮助参训毕业生拓展求职视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通过案例分析、头脑风暴、情景模拟等多种互动式教学,指导学生开展沉浸式实操训练,提升参训学生在求职面试过程中的综合技能。新疆大学打造了“宏志助航·兴疆有我”品牌,创立“兴疆有我·宏志火种”和“宏志助航”创新创业先锋训练营,增强学生就业“成长力”,鼓励毕业生到基层一线建功立业,贡献青春力量。

  持续提供“有温度”的指导和服务

  聚焦学生实际困难,各地各高校细化帮扶举措,采取多样化、个性化、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方案,持续提供“有温度”“不断线”的就业关心和帮扶,助力毕业生找到满意的工作。北京科技大学为求职困难学生发放就业补贴,同时开展“三个一”就业指导,帮助学生至少修改一次简历,进行一次深度谈话,推荐3个以上有效岗位。武汉理工大学举办“2023年低收入家庭毕业生就业专场双选会”,截至3月13日,提供岗位信息2.2万余条,4000余名毕业生参加。北京中医药大学依托学校“丁香职业咨询”市级名师工作室成立“帮扶精英团”,开展精准帮扶及指导,确保重点毕业生就业指导网格化全覆盖。学校把招聘信息以二维码形式粘贴在学生区宣传栏,方便毕业生实时查看最新的招聘动态。

  当前,教育系统正在推进开展2023届高校毕业生春季促就业攻坚行动,并把开展“宏志助航”重点群体帮扶行动作为重点内容。高校正全力做好暖心帮扶各项工作,提供更多岗位对接机会,助力毕业生尽早实现就业。

  


原文链接: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303/t20230315_105106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教育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金政国信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教育法治网 jy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