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信阳农林学院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依托学校人才、科技、教学条件等优势资源,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导向,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积极探索继续教育教学规律,不断创新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全力推动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服务信阳革命老区乡村振兴。
坚持提前谋划,弹好“前奏曲”
找准办学定位,服务地方发展。近年来,河南省加速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支持大别山革命老区发展。信阳农林学院把握这一发展机遇,主动调整办学思路,加快推进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等方面坚持以服务大别山革命老区和乡村振兴为目标,适应区域产业布局与社会发展需求。
创新工作理念,拓宽办学渠道。信阳农林学院不断深化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加强与企业的交流,促进校地、校企之间优势互补,共同制定育人方案,实现合作共赢,不断创新校地、校企多元化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先后与信阳市委组织部、共青团信阳市团委分别开展村(社区)两委干部、新时代青年学历提升行动;与南阳正大、河南森隆等企业开展学历继续教育人才联合培养,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紧密型的合作关系。近两年,合作单位共有3000余名村(社区)两委干部,380余名企业管理、技术人员参加学历继续教育。
强化师资建设,夯实育人基础。学校建立继续教育师资库,推行“双聘”制度,实现“行业专家进课堂,携手合作共发展”,即从学校聘请优秀教师参与学历继续教育教学,同时从行业精英、创业成功人士及知名“土专家”中聘请兼职教师,参与学校的教学与人才培养。学校出台了《继续教育教师聘任办法》,对学历继续教育教师从聘任、管理与考核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
提升办学质量,弹好“进行曲”
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学校不断优化学历继续教育专业结构,围绕“以农林为特色”的办学格局,重点加强特色学科专业建设,进一步办优特色农林专业。开设农学、水产养殖学、园艺、植物保护、林学、林业技术、畜牧兽医等专业,农林专业在开设专业中占比超过70%。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围绕职业需求,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和优化,方案修订坚持“推进新发展、聚焦新特色、开创新格局、培养新人才”的理念,以模块化设计,聚焦专业特色,突出在职学生能力培养;重构课程体系,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增加“创业基础”“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乡村振兴导论”等新课程。方案的修订为下一步课程教学大纲编写,课程内容、方法、考核等课程内涵和专业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上,增加行业企业领域的教学内容,做到“社会需要什么,学校就教什么”;在教学方式上,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持续开展线下面授、线上直播,师生现场互动、云端互动,激发了学生参与式学习热情;不断优化理论教学和实践的比例;针对不同行业和岗位学生开展专题讲座,如针对信阳市村(社区)两委学生开展“大别山精神”“社交礼仪”等讲座,针对食品行业学生开展“花卉雕刻技艺”“信阳菜制作”等讲座。
打造特色亮点,弹好“交响曲”
夯实德育根基,用好立德树人“指挥棒”。学校积极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理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面授课和直播课中,利用大别山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优势,把红色主题教育融入教学中。同时把耕读教育作为“必修课”,带领学生参观校史馆、耕读文化长廊,进行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结合涉农院校特色,在涉农专业中将耕读文化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开发建设了《耕读文化》课程。
重视“双创”教育,打好教育改革“组合拳”。在人才培养中加强创新创业内容的比重,优化课程设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邀请行业专家、创业成功人士等参与授课,提升学生的实战能力;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实现了全日制学生、继续教育生同台竞技,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服务乡村振兴,出好人才培养“连环招”。精准对接乡村产业振兴,学院组建多个专家服务团与学生对接,了解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实际困难并进行指导,开展跟踪服务;精准对接乡村治理,分别围绕乡村信息化管理、农业经济发展、乡村干部形象礼仪等内容对信阳市新县的村社区干部进行了专题辅导,有效提高基层管理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本领和能力;搭建人才培养“立交桥”,采用“农民培训+学历提升”的继续教育模式,联合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上充分衔接,大力培养乡村人才。
(信阳农林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