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教育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媒体专栏 > 构建“大思政课”建设新格局

构建“大思政课”建设新格局

发布时间:2023-04-16 17:52:03作者:佚名来源: 教育部

  记者:岳教授,您好!您一直从事思想政治工作,近年来又关注“大思政课”的理论实践创新研究,取得了不少成绩,想请您谈一谈,学界目前关于“大思政课”建设的研究进展情况?

  岳:2010年,我到高校工作之后,一直从事思想政治工作,致力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成绩谈不上,倒是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在实践研究方面,投入了很多精力。对于“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的重要论述之后,学界迅速掀起了关于“大思政课”的研究热潮。目前来看,学者们从各自的视域出发,对“大思政课”进行了多元化、立体化的研究,做出了重要的学术贡献。这主要体现在:一是对“大思政课”的内涵进行了多视角的解析,使得“大思政课”的科学内涵呈现更加明确;二是对善用“大思政课”的主要依据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使得善用“大思政课”的实践推进有了更加坚实的根据;三是对善用“大思政课”的内容向度进行了全面的思考和总结,为善用“大思政课”的贯彻落实提供了基本遵循;四是,对善用“大思政课”的推进路径进行了多维度的深入发掘,为善用“大思政课”的有效实践提供了更多启迪。

  这些学术成果,为进一步推进“大思政课”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奠定了重要的学术基础。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第一,从研究内容来看,目前绝大多数研究成果是以报纸、学术期刊为载体呈现出来,受篇幅及报刊主题等限制,仅能对“大思政课”的某一方面进行分别研究,缺乏深入系统的整体性研究、内在关联性研究、相关拓展性研究,尤其是专门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不多,并且,深度研究和系统研究不够。第二,从研究成果的形式来看,多数停留在对党和国家对“大思政课”政策的解读层面,如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内涵外延的解读,仅仅是对“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要有机结合起来”的阐释,没有从课程本身的边界和特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互动的角度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作出深层次的分析。相关研究成果多为“应然”层面阐释,缺乏“实然”层面探讨。第三,从研究的视角和方法来看,目前,相关研究多从理论的视角进行分析。研究方法也较为单一,多为文献解读、历史分析等传统手法,缺乏多学科、多领域综合研究,尤其是综合运用新手段、新平台、新方法进行研究不多。总之,该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不少研究成果不系统、不深入,存在着明显的提升空间。

  可以这么说,学界关于“大思政课”的研究,既秉承了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高度重视的优良传统,又体现了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发展需要。特别是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大思政课”如何更好地发挥育人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根本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是值得每一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记者:那您能不能谈一谈您跟您的团队在“大思政课”研究和实践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有什么最新的研究进展?

  岳:我本人到高校工作之后,就一直聚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围绕“大思政”格局,做了很多实实在在的工作。我的经历比较丰富,既在教育主管部门工作过,又先后在民办高校、职业院校、公办本科高校长期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系统的思考、研究和谋划。针对民办学校办学基础普遍较弱的特点,我针对性地提出了“影视教育、理论研讨、实践锻炼”三位一体实践育人体系,取得了“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特别是2014年,我们组织开展的“党课课堂搬到黄河岸边,宗旨意识融入义务劳动”的思政大课引起了教育部的注意,我主持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项目“春雨计划”也得到他们的高度认可。为此,还有幸参加了全国第二十三次高校党建工作会,并做了大会交流发言。2016年,我到职业院校工作,立足学校实际,运用新媒体技术,对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做了进一步创新和实践,我主持的思政实践项目“夏荷大学生成长云计划”获评教育部第九届高校校园文化优秀成果一等奖。2019年,我到许昌学院工作后,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积淀和研究经验,一直在思考如何拓展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思路,如何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起来,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经过多次研讨,我们团队最终确定了“如何立足高校实际,整体化系统化一体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这么一个研究方向,我们提出了“三全协同、四系融通的“大思政课”实践与创新”的整体研究思路。着力从集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课程实践、社会实践为一体的教学内容体系;集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为一体的教学方法体系;集知识评价、能力评价、价值评价为一体的教学评价体系;集思政工作制度、思政工作队伍、思政育人环境为一体的教学保障体系等四个方面对“大思政课”建设进行总体研究。旨在对“大思政课”的创新实践提出系统化科学化的总体构建思路,为 “大思政课”理论研究,尤其是实践研究,作出自己的探索。

  记者:从您刚才的讲述来看,您已经深耕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多年,可以说有着丰富的工作经历和研究经验,那么,您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研究情况,来谈一谈您对“大思政课”的理解?

  岳:关于对“大思政课”的认识和理解,学界也有不同的声音。就我的认识而言,首先,“大思政课”是一个课程,有别于思想政治工作或者说“大思政”工作。从词源学上来说,课程就是学校教学的课目和进程。透过这个解释,我们首先能感到课程的场域性,也就是说它是在一定的空间场所来进行的,这里指的就是学校。谈到科目呢,就是说它有规定的内容或者说特定的学习目标。谈到进程,则是指从时间维度上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或进度来开展的教学活动。这几个方面实际上已经说明了“大思政课”作为课程的一个基本属性。但是,“大思政课”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课程,“大”是相对于小来说的,大在哪些方面?大在目标,大在内容,大在格局,大在师资,大在视野等等。但我认为,最为关键的是大在时空,大在平台,“大思政课”打破了把课程固定在学校的场域性限制,从时间和空间上得到了无限的延伸和延展,使得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但是,作为一个课程,不能脱离了课程的本质属性和课程的建设规律,要有课程要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方法、评价体系、师资队伍等。就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从内容上来说,它不能大而无边,大而无界,大而无度,不能把所有东西都装进去。因此,我认为它的外延大致包括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课程实践和社会实践四个方面。思政课程主要指各学段、学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思政主要指的是其他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课程实践统一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当中,是对理论课程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社会实践则为“善用”大思政课提供了最广阔的天地和舞台,如果说社会是一所大学,那么,社会实践就是联通校内校外最好的桥梁纽带。因此,从本质上来说,我认为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对“大思政课”来说缺一不可。

  记者:听了您对“大思政课”的阐释,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那么,您能不能谈一谈?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大思政课”建设起着一种什么样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岳: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我想,无论是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还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都离不开人才的引领驱动。实现教育的现代化,离不开现代化的人才。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培养现代化人才的根本在于立德,“大思政课”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人。广大教育工作者,作为“大思政课”建设的推动者、实施者,要本着教育者先受教育,传道者先要明道,铸魂着先筑其魂的原则,使自己首先成为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六要”好老师,担负起铸魂育人的光荣使命。其次,还要提高广大教师运用“大思政课”的能力和水平,使他们成为具有深厚学养,扎实理论功底,精于“传道受业解惑”的经师,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强大的真理力量引导学生,真正实现“大思政课”的大目标、大理想。

  此外,要立足于“大思政课”的课程本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通过情景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研讨式教学、分众式教学等,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学好思政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要运用好“大思政课”的大平台、大资源,创新“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将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时政焦点扩展到小课堂中。将多种社会资源、历史资源、时代资源、实践资源延伸到大课堂中,形成学生积极学好“大思政课”的浓厚氛围,最终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时代新人。(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丁艳)

  


原文链接: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2304/t20230414_105558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教育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金政国信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教育法治网 jy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