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赛事改革,打造“竞技工程”。印发《“精准党建•仁心教育•魅力体育”创建活动实施方案》《珙县中小学生体育竞赛实施方案》,打破赛事壁垒,加大赛事供给,增加参赛频率,将学生每年参加1次全县运动会升级为每年参加4次学区联赛,2次县级总决赛。发挥“片区+学区”头雁效应,建立“幼、小、初”梯队体系,形成“人人参与、班班参与、年级参与、校校参与、学区竞赛、全县联赛”的体育竞赛格局。截至目前,共开展学校篮球赛事120场,跳绳比赛56场,校(园)运动会8场,覆盖影响学生6万余名。
培育人才队伍,打造“育苗工程”。坚持体教融合,依托阳光体育课程、乡村少年宫、赛事活动等载体,坚持“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发展思路,多点发力为打造体育后备人才新高地“强筋壮骨”。建立培养保障机制,挑选赛事中优秀体育运动员纳入后备人才库,试点开设冬夏令营技能提升班,采取“赛+练”模式,将“选拔、培养、输送”三位一体推进。目前,共育种子选手20余名,参加中、省、市级比赛30余场。
夯实场地建设,打造“阵地工程”。加大投入改善设施,完成城区五大公园健身器材更新,完成体育中心信息化建设和群众运动基础设施建设,成功争取洛表镇、王家镇健身中心省级项目资金100万;投入资金200余万元提升场馆建设,体育中心篮球主馆成功改造升级,每年可承办篮球赛事600余场,全县新增篮球馆4个,其中城区学校篮球场覆盖率达100%。截至目前。全县点状分布室内场馆6个,社会足球场4个,有城市健身广场10处,乡镇农民健身活动中心8个。全县体育场所面积75.3万平方米,居全市第6位。
用活名牌效应,打造“群众工程”。丰富群众体育生活,组织开展全民健身系列运动会,成功举(承)办中、省、市、县级各系统篮球、羽毛球、气排球等单项运动会200余场次,吸引观众5万余人次,助推县域第三产业经济蓬勃发展。发挥品牌效应,珙县“村BA”篮球赛成功举行,荣登央视频道、四川卫视等权威官方媒体,擦亮“篮球之乡”文化名牌,提升群众幸福感。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