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教育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教育调查 > 江津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服务乡村振兴能力

江津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服务乡村振兴能力

发布时间:2023-05-15 02:10:52作者:佚名来源: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江津区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坚定发展“定”力、探索区域“合”力、创新辐射“活”力,为区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及全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提升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能力。

  第一,坚定发展“定”力,促进职教提质培优。江津是首批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已形成公办和民办职业院校互补,中、高等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并存的职业教育办学格局。一是强化统筹保障增定力。出台《江津区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文件9个,每年设立3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职业教育发展。财政、税务、金融、教育、人力社保等部门加强联动,推进“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政策落地落实。二是优化职教供给增实力。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重庆“1+2+4+N”布局和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建成国家“双高计划”高职2所,市级高水平中职、“双优”项目A类建设单位2所,36个重点(特色)专业,有力助推“江津制造”走向“江津智造”“精品制造”。三是深化产教融合增活力。推动“政校行企”深度协作,促进职业院校与450余家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建成市级以上技能大师工作室13个,双向赋能经济发展。学校利用产教融合基地、产学研服务平台,加强生产性实训,年生产性实训人次达2.5万以上,创造产值3000万元以上。

  第二,探索区域“合”力,助力区域产业振兴。江津区政府充分发挥政府服务功能,全区职业院校深化办学优势,实现校地互助互促、推动江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一是创新培训模式重实践。建立覆盖区、镇、村三级农民教育网络,政校企共建“新农学校”,分级分类实施“十百千万”行动,开展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就业创业等培训,催生“津品汇”电商、“西部食谷”孵化、“青果计划”等创新创业品牌。近3年,共开展社会培训项目42项,涉农培训12万余人次,社区教育培训6万余人次。二是搭建培训平台重交流。整合培训资源,共建集产、学、研、训、文、旅于一体的综合性涉农培训基地6个、“田间学校”12所,与市内外农科院(所)和128家农业企业合作共建132个专业技能培训基地,与52个村(社)共建科普示范园81个。三是实施集团办学重创新。重庆工商学校牵头形成拥有116家成员单位的全市首个跨区域、跨行业的职教集团。重庆市江南职业学校牵头组建拥有112家成员单位的全国首个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的农民就业创业培训集团。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江津中华职教社共建乡村振兴学院。以上三个集团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

  第三,创新辐射“活”力,联动周边职教发展。江津区以“立足渝西南、服务大重庆、辐射周边省”为发展目标,全力打造职教聚集区和职教示范区,联动周边职业教育高效发展。一是协同成渝职教有力度。围绕成渝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协同发展部署,结对四川泸州共建联席会商制度,联合举办川渝名师课博会、职教活动周、优质课竞赛等活动,互派学校干部、教师150余人,共建实训基地5个,联合培养人才1200余人,不断提升职业教育服务成渝“双圈”的经济发展能力。二是深化对口帮扶有温度。重庆工商学校、重庆江南职业学校结对四川省江安县、荥经县,贵州省贵阳市、遵义市等6个市县14所职业学校,联合开展师资培训、课程开发、专业建设等;与云南省昭通市10个区县开展职教扶贫协作工程,年接收当地贫困学生2000人以上。三是拓展国际合作有深度。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通过合作共建中德莱茵产业创新中心、德国5G国际学院等高水平“政产学研用赛创”实践教学基地,参与中—老职教共同体、中非职教联盟等,依托援外培训项目助力华为、京东方等中国企业培养海外本土化人才,为打造重庆职教“走出去”升级版提供有力支持。


原文链接:http://jw.cq.gov.cn/zwxx_209/bmdt/qxxx/202304/t20230428_1192752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教育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金政国信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教育法治网 jy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