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教育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高等教育 > 信阳师范学院:牢固树立大就业观 助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信阳师范学院:牢固树立大就业观 助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发布时间:2023-05-21 07:05:03作者:佚名来源: 河南省教育厅

  信阳师范学院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稳就业”“保就业”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大就业观,把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提升就业能力为基础,以做实精准帮扶为重点,以完善就业服务为保障,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大力拓展毕业生就业服务平台,全力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一、突出“三个特色”,提升就业能力

  

  坚持以提升就业能力为基础,大力加强师范生专业技能训练,为培养适应新时代的高素质教师奠定坚实基础。

  

  提升师范技能,擦亮就业底色。坚持以培养师德高尚、理念先进、专业扎实、致力于基础教育的优秀教师为目标,通过举办教师教育文化节,开展师范生专业技能大赛、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三笔一话”大赛、说课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系列活动,每年选派4000余名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技能竞赛,获省厅级以上奖励300多项,师范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切实提升。

  

  挖掘社会资源,涵养就业初心。主动对接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计划,牵头成立“大别山革命老区高校联盟”,与信阳市共建“大别山精神研究院”“信阳发展研究院”,整合大别山老区社会资源,构建资源共建共享、项目协同融通、区域联合联动的发展机制和区域就业创业联动发展模式,进一步拓宽大学生就业创业渠道,打牢毕业生基层就业的思想基础。

  

  做实生涯教育,明确就业方向。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课、创业基础课,将生涯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教学计划,将生涯教育与学科融合,计入第二课堂成绩单,全面提升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就业育人成效;加强“一对一”生涯指导服务,全力构建就业创业课程教学、第二课堂实践、培训指导、职业测评、信息反馈等全方位的职业发展服务体系,为毕业生明确就业方向提供系统指导。

  

  二、做实“三项帮扶”,强化精准指导

  

  坚持以做实精准帮扶为重点,打好重点群体就业帮扶组合拳,为重点学生群体求职之路保驾护航。

  

  建全工作台账,一对一精准帮。重点摸清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残疾毕业生以及长期未就业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底数,建立包括毕业生基本情况、学业情况、就业创业意向、就业进展情况、帮扶措施等内容的工作台账,定期更新完善台账信息,做到“一生一策”“一生一档”。

  

  精准岗位推送,点对点及时帮。建立帮扶对象就业信息数据库,准确统计更新帮扶对象就业意向及就业信息等相关情况,实行动态管理,实时更新帮扶数据。设立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创业帮扶专项资金。定期举办招才引智专场招聘会、师范类专场招聘会、宏志助航计划专场招聘会、校友企业招聘会,优先向重点帮扶对象送政策、送岗位、送培训。

  

  加强分类指导,手把手用心帮。开展宏志助航计划,依托“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累计培训信阳、南阳、驻马店高校困难群体毕业生近1300人,参训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得到有效提升。根据重点群体毕业生所学专业、兴趣爱好、职业目标等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岗前培训、实战模拟,确保就业特殊群体能就业、好就业、就好业。

  

  三、聚焦“三个重点”,拓展就业渠道

  

  坚持以完善就业服务为保障,不断强化就业创业教育,搭建就业服务平台,积极拓展学生就业渠道。

  

  加强就业创业教育,构建双创服务体系。坚持免费为学生进行GYB、SIYB创业培训,充分发挥“项目培育、竞赛牵动”的育人合力,构建了以国家级项目为龙头、省级项目为主干、校级项目为基础的三级“大创计划”实施体系,每年项目申报近200项,覆盖率近5000人。指导学生获就业、创新创业大赛省级以上奖项200余项,涌现出就业创新创业典型人物12人,典型企业10余家,在省内同类高校位居前列,学校被认定为首批省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高校。

  

  深化校地校企合作,搭建优质服务平台。加强校地合作,拓宽就业路径,与地方政府联合建立“高校人才工作联络站”,主动对接省内外优质用人单位,持续开展校领导“访企拓岗促就业”行动,分专业、分类别,结合毕业生求职意向举办招聘会;建设用人单位信息库,承办豫南分市场春季双选会,举办各类现场招聘会180余场次,邀请省内外用人单位550余家,向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1.5万个。

  

  加强就业指导教育,鼓励学生服务地方发展。将就业育人与立德树人的教育本心相结合,引导毕业生更新就业观念,积极投身基层一线,服务老区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

  

  (信阳师范学院 供稿)

  


原文链接:http://jyt.henan.gov.cn/2023/05-19/274597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教育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金政国信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教育法治网 jy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