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两江新区秉持开放融合教育理念,共建协同育人机制和平台,发挥各育人主体在知识获取、能力提升、行为规范、习惯和道德养成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全方位、立体式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共育新生态,取得积极成效。
一是以智慧教育云平台为中心,助力家校社协同联动。建设统一身份、统一认证、单点登录的一体化两江新区智慧教育云平台,嵌入“教、学、管、评、测、研、服”等数据化工具箱,形成以学校为主体、家庭为基础、社会为依托的合力育人体系。建设“校外培训机构综合服务平台”,整合机构信息查询、违法违规案例查处、督导监管评价、投诉建议处理等功能,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审批、考核、举报和执法机制,逐步形成“从源头到过程,从行业到属地”的全链条闭环式监管架构。学校层面对智慧教育功能进一步延申,如,行远小学构建“五智育人”体系,其中“智陪”从家长着手,科学规划亲子活动,组建校级家委会,延展共育渠道,减家长之忧;“智联”凸显与社区互动,邀请校外专家人才走进来,构建教育环岛,提高育人质量。
二是推进社会资源课程化,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以“校内资源+校外资源”共建为路径,将两江科技、智慧、创新等社会资源有机融入学校劳动教育。采取“学校+企业”模式,构建“智慧教育+劳动教育”“校内资源+校外资源”等校外实践基地16个、校内外“生态劳动”实践基地45个,以智慧科技助力劳动教育的教学、实践、评价管理。在区级统筹基础上,学校结合周边科技、自然、文化等资源,多途径探索、多元化研发劳动教育课程体系40个、特色课程72门、劳动教育精品课例100节。各学校成功培育市级劳动教育典型课程7个,区级劳动教育典型课程14个。建立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及监督的劳动教育联动机制,打造线上线下劳动教育共同体。线上,通过智慧教育云平台构建“云上”劳动课程资源库;线下,聘请50余位劳动模范、非遗传人、工匠技师、科技人才等专业人才作为劳动教育师资走进校园,合力提升劳动教育实效。
三是深化体教融合改革,实现优质体育资源共建共享。积极整合多部门力量,引入社会专业体育资源参与学校体育建设和学生体育素质、技能培训培养。一方面,针对乒乓球、足球、网球、羽毛球、棒球、射击、射箭、冰雪运动等师资缺乏的运动,开展“体育冠军校园行”“乒乓少年出征仪式”“冰雪进校园”等系列活动,引入社会专业体育机构和教练对有兴趣、有意愿的学生,进行社团培训、个人培养,实现各类体育教育资源和力量的有效聚集、融通。另一方面,盘活学校体育场馆和设施,开放部分学校的游泳馆、足球场、篮球馆为社区居民服务。
四是构筑协同联动机制,多方聚力呵护学生心理健康。与具备相应资质的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合作,成立学校心理咨询专业顾问团队,聘请校外心理咨询专家入驻校园,定期对家长、学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和师生心理咨询服务。与国家三级甲等医院合作,聘请专业心理医生入驻校园,开展心理咨询与团辅服务,并建立“校—院”转介机制。成立区级“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坊”,组织家庭教育专家、教师和家长定期开展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研讨,家校携手共促守护学生心理健康。比如,星光学校成立“STAR”家长成长学院,为1-6年级家长分别设计家庭教育指导课程,提升家长对孩子心理问题的识别能力和就医意识。同时,学校还搭建一站式心理健康云服务平台,为家长提供线上咨询、行为干预指导。
五是坚持“一校一品”,积极探索协同育人特色项目。每所学校均设有“家校服务中心”,同时,各学校结合自身特点、社区特点以及周边资源特点,积极探索开启“家长课堂”“读书联盟”“学校开放日”“心理健康工作站”等共育项目,持续扩大教育深度、广度和参与度,发挥家庭、社会在培养学生劳动素养、创新素养、情感素养等方面独有的优势,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比如,重光小学积极推行“儿童社会化学习”育人方式,联动照母山植物公园、川剧院、医院、敬老院等部门,与周边社区共建小规模儿童友好馆,汲取儿童成长所需的多元力量。充分利用重庆的红岩联线、科技馆等地域特色教育资源,开设“光小面”“城市文化探寻”课程等,引导孩子感受家乡的发展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