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陕西国际商贸学院精心组织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广大青年在实践历练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构建优化顶层设计、强化思想引领、面向课题研究、促进学生发展的“四位一体”的实践育人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优化顶层设计,构建长效机制。学院下发《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关于印发<2023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成立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构建党委工作部、学生工作处、教务处、招生与就业处、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横向联动机制,校团委、学院团总支、班级团支部的纵向贯通机制,将组织育人贯穿到育人全过程,为扎实推动“三下乡”社会实践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和条件保障。坚持“全校一盘棋”的工作格局,以项目制形式找准相关单位需求的契合点,树立“按需立项、择优组队、问题导向、服从大局”的全局意识,形成实践调研选题准、志愿服务特色明、学生参与体验深、成果转化结果好的目标导向,做到带着问题去、抱着成果回,建立保障社会实践活动高质量开展的长效机制。
——强化思想引领,丰富育人形式。2023年,学院团委紧扣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主线,提出以打造“行走的思政课”的任务目标,将学生思想引领贯穿到实践全过程,通过试行“一二课堂”互动,引导学生将实践过程中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知。马克思主义学院依托学院“共产党人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课题研究,组建5支团队深入延安、西安、宝鸡等地市进行调研,收集红色史料、讲述革命故事、开展党史宣讲,让学生用“青言青语”在社区、在教室、在农村讲好中国故事;高职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杨庆丰带领调研团队,深入照金、安康等地开展红色革命精神宣传活动,通过在学生调研团队中开展“我心中的思政课”系列活动,丰富思想育人形式,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打磨了网络思政育人素材,发挥课程育人的作用,引导学生深刻领悟党的领导、领袖领航、制度优势、人民力量的关键作用,教育学生真正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面向课题研究,提高内涵质量。学院团委坚持以学科专业建设为依托,项目转化为路径,形成以社会实践、资源对接、成果转化、项目展示为一体的实践育人体系。聚焦学院“三结合五赋能”的育人理念,通过科研育人,着力提升学生调查研究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科学决策能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求真力行的思辨精神和创新精神。国际经济学院周启清博士连续10年将课题研究与社会实践结合,每年带领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调研,形成社会实践和课题申报的良性循环,所带领的学生从专业学习、论文发表和考研升学等方面均取得很好成绩;时装艺术学院周川渝老师团队作为上届“挑战杯”省赛金奖获得者,带着项目深入汉中开展实践调研,着手备战“挑战杯”项目竞赛;管理学院付佳老师团队在参加完学院“互联网+”大赛比赛后,带领学生投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在动员学生时,她这样说:“通过参加学院‘互联网+’大赛路演,发现我们项目数据还需要再充实,要通过系统、扎实有效的调研,才能提出更加优化的方案。”就这样,付老师团队在商洛市山阳县调研了20多天。
——促进学生发展,服务区域发展。学院团委坚持以促进学生成长发展为导向,紧紧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在学院教务处、招生就业处和二级学院的支持下,围绕文化育人、服务育人推动学生社会实践与校史校情结合、与专业认知结合、与乡村振兴结合。党委工作部钟亚琼老师团队利用新媒体技术优势,针对石泉县农副产品和生态旅游景区拍摄宣传视频,并利用小红书、抖音等平台进行推送,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医药学院何志鹏老师团队在石泉县带领学生深入中药种植基地,指导当地种植户开展病虫害防治,深入种植基地锄草,防范病虫害;医药学院辅导员惠莎莎老师带领100余名学生在秦岭山脉开展中药普查调研活动中,通过成立临时团支部开展“秦岭生态卫士”志愿服务队向当地村民宣讲生态文明知识,深入山脉捡拾生活垃圾,用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环保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