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市教育系统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深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一、开设特色课堂促进中华文化认同。将川北号子、锅庄等民俗文化引入课程,开设民俗课堂,在“9+3”学校举办藏历新年、彝历新年等方式,让青少年学生了解各民族习俗文化,以“同运动·一家亲”为载体,开展民俗体育活动,促进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将广元地方非遗文化唤马剪纸、麻柳刺绣、白花石刻等引入艺术课堂教学和课后延时服务,开设非遗课堂,成立社团、作坊,弘扬民族文化;利用农场、山林等自然资源,开设自然课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创新教育等,并邀请民间艺人为辅导教师,开设舞狮、土陶、舂米、推磨等7个农耕特色的实践课程。
二、开办民族班级为民族地区培养高质量人才。坚持融合办班,全市现有民族学校3所、“9+3”职业学校6所,学校采取混班混住、亲情化管理模式,实施自主管理和“一帮一”机制,让各族学生相互学习,平等相处。坚持衔接办班,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民族地区组建中高职衔接示范班,在创新实验班、工作室培养中注重吸收民族同学,积极培养民族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坚持集中办班,广元市树人中学开设青海“玉树班”,广元市利州中专与西藏那曲市职业技术学校联办“西藏那曲护理班”。
三、开创特色研学增进民族文化自信。开创“探寻五迹”研学模式,包括探寻自然奇迹、蜀道古迹、长征足迹、科技发展轨迹和川北文化印迹。实施情景式研学,旺苍县东河小学每年一度的“红军节”,通过设置爬雪山、过草地、飞夺泸定桥等红军长征场景,让学生切身感知红军精神;青川大院民族学校、蒿溪民族学校在研学中通过讲述“彝海结盟”“半条被子”等民族团结故事,让学生感悟民族团结进步的重大意义。开展东西部交流,组织全市各族中小学生赴新疆、西安等地开展“践行二十大·壮丽华夏行”研学实践活动,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四、开展教育帮扶提升民族地区教育水平。推行“巴蜀儿女进天山”温暖工程,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实施“巴蜀儿女进天山”教育援疆项目温暖工程,向南疆3地9县的140余所小学和幼儿园输送优秀毕业生。开展凉山支教,广元市教育系统相继选派五批次60余位优秀教师赴凉山州支教,每批服务三年。实施“纳雍教育帮扶计划”,广元外国语学校于2000年起招收贵州纳雍家庭贫困学生,现已毕业13批共计565名,95名学生在读。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