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教育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高等教育 > 周口职业技术学院:医教协同育人才 校院融合共发展

周口职业技术学院:医教协同育人才 校院融合共发展

发布时间:2023-10-14 01:56:06作者:佚名来源: 河南省教育厅

  周口职业技术学院于2016年开始进行现代学徒制模式探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与周口惠济康复医院协同育人,构建“校院”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在人才培养目标确立、课程体系构建、实施方案制定、师资队伍培训等方面的深度融合,2021年12月获批为河南省首批现代学徒制示范点,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成效显著。

  

  一、“双主体”育人,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

  

  周口职业技术学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与周口惠济康复医院建立“双主体”育人机制,搭建校院双方参与、双向服务、双方获益的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平台,形成了“四阶段三对接四合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四阶段”即职业认知、基础学习阶段,岗位训练、理实结合阶段,师傅带徒、工学交替阶段,顶岗实习、考核评价阶段。

  

  “三对接”即课程内容与岗位技能对接,专业课教学与病人康复过程对接,人才培养方案与康复治疗师、康复护理师等职业资格标准对接。

  

  “四合一”即教室与病房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学与科研合一。

  

  二、“双基地”轮训,培育未来新工匠

  

  探索专业课“上课即上岗、上学即上班、入校即入医”协同育人模式。采用“理实交替、工学结合”的方式授课,授课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理论和实践相融合,突出工匠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第一阶段,学生主要在学校学习,期间每两周进医院见习1次,并邀请临床专家讲授部分课程。第二阶段,临床专业课程分别在学校(理论知识)和医院(临床技能)内完成。第三阶段主要在医院内完成,训练学生(徒)的理论与技能综合运用能力。第四阶段主要在医院内完成,学徒以准员工身份进入医院,由师傅指导,为成为一名康复治疗师做准备。由此形成校院深度融合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目前,校院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日臻完善,已经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全面推广开来,经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徒)由最初21人的试点班,发展到每年培养规模达到298人,为地方康养产业输送了大量技能强、素质高、下得去、留得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构建校院一体化的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依据岗位能力的实际需求,分析原有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共建共享校院衔接的优质课程教学资源,构建以“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为主要特征的适合现代学徒制培养的项目化专业课程体系。校院双方以共建河南省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为抓手,共同对6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开发建设开放式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共录制专业课微课视频287个,总结典型临床实训案例83个,修订课程标准6门,编制标准化课程知识图谱6套,编写习题库3000道,制作高清专业教学图片1200张以上。课程将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康复治疗师资格考试内容相互融合,形成“课程模块化、内容项目化、项目岗位化”的课程体系,实现课证融通、精准育人。

  

  推行科学合理的学生考评体系。学校与医院共同研讨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学生”评价标准和“学徒”评价标准。主要体现在:考评内容多样化,过程评价、增值评价、结果评价等相结合,形成综合评价;考评主体多元化,学校、医院、第三方评价机构等多方参与;考评结果科学化,动态考核和静态考核相结合,作出更为客观和科学的考评结果。毕业生需达到学生和学徒评价双重标准,方可毕业。

  

  三、“双导师”互聘,建强专业教学团队

  

  实行“双导师”制度。学校与医院联合实行“双导师”的“互聘共用”制度,将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研室的15名教师和医院临床带教经验丰富的35名康复治疗师优化组合,构建了一支能适应现代学徒制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的“双导师”团队,“双导师”团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相互合作、相互学习、持续提升。

  

  开展校院专兼职教师结对活动。组织医院职业道德优良、业务能力过硬的高素质人员,以导师身份与学校临床课程教师结成15个师资帮扶对,通过“传、帮、带”方式,营造“互帮互学,共同成长”的良好氛围。

  

  得益于首批现代学徒制示范点建设探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师生在教学、科研、技能竞赛等方面硕果累累。现代学徒制相关理论研究取得较大突破,省市级教科研项目取得多项成果;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0余篇。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科研团队把成果转化应用到实际中,助力学校获批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河南省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基地、河南省职业教育示范性专业点、河南省专业教学资源库。

  

  (周口职业技术学院 供稿)

  


原文链接:http://jyt.henan.gov.cn/2023/10-11/282864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教育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金政国信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教育法治网 jy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