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工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紧跟时代脉动、紧扣学生需求、紧贴学校人才培养定位,认真贯彻国家资助政策,“四位一体”推动资助育人体系由“保障型”向“发展型”转化,资助育人成效显著提升。
着眼于“新”,创新工作思路,增设专项奖励。认真分析、紧密结合新时代学生资助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新定位,重新修订奖学金管理办法,在原有综合类奖学金基础上,增设科技创新奖、学科竞赛奖、社会服务奖、文体竞赛奖、见义勇为奖、道德风尚奖等多种专项奖学金。在运行过程中不断优化调整专项奖学金设置,着眼于学生素质培养与综合能力提升,兼顾“助困”和“激励”双重功能,实现从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的过渡和转型,形成我校发展型资助的新格局。
立足于“导”,健全激励机制,引导师生参与。制订本科生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办法、鼓励师生参加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实施办法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学科竞赛和文体比赛。出台优秀业绩奖励办法、业绩量化办法、教学量核算办法,明确对学科竞赛指导教师给予相应奖励。修订辅导员、专任教师、实验人员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等,将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等列入教师系列职称业绩条件,充分调动教师参与人才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聚焦于“优”,坚持以生为本,优化评审程序。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和有利因素,持续优化评审程序。优化评审时间。充分考虑毕业生离校时间,将评审时间由9—11月调整为3—5月,让所有参赛学生均可参加评奖。优化评审流程。明确由相关职能部门根据其业务职责和范围直接推荐,大大减轻了学生和学院负担,提高了资助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优化评审渠道。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发建立学科竞赛管理平台,通过设置项目名称选择、必备项目选填等方式,明确和统一比赛项目、获奖等级等竞赛信息,有效提高评审工作的规范性和精准性。
落实于“效”,强化协同配合,育人成效显著。全校上下形成党委书记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统筹协调,团学、教务、科研、就业、创业、体育、保卫等部门协同配合的资助育人机制。各部门将业务工作深度融入资助育人,将各自教育管理服务优势转化为资助育人实效。近年来,师生参加学科竞赛热情高涨,参赛及获奖人数逐年攀升,资助育人成效显著。
(中原工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