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民族大学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营造各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的浓厚校园文化氛围,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理论研究,构建理论体系。该校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学、民族学、文献学、宗教学及西藏考古等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汇聚专家学者,围绕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整理等开展专项研究,先后承担“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研究”等多项课题,上报各类咨政成果100余份。发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的辐射引领作用,抓好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传承体系建设,开展“三语下乡”“送教下基层”等活动,将发挥教育资源优势与助力乡村振兴紧密结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加强教育引导,夯实思想根基。该校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着力推进思政课程改革创新,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开展民族团结、爱国主义教育,持续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开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四史”、中华民族发展史、西藏地方和祖国关系史教育,新时代十年变革成就等鲜活事例融入思政课和专业课教学,打造“中国心·民族魂·西藏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品牌,建设435门思政示范课,建成“西藏自治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暨易班发展中心”“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实践研究中心”“红旗出版社——西藏民族大学思想教育实践基地”等思政教育平台。加强思政队伍建设,举办辅导员沙龙,实施辅导员能力提升计划,完善教学培训和实践锻炼体系,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系统性、整体性和专业性。
——加强文化浸润,构筑精神家园。该校持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以西藏社会发展进步展览馆、西藏文化博物馆、校史馆为阵地,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宣传月”“四讲四爱”等主题实践活动和“春华秋实”“民族团结教育十大品牌”等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校园氛围,在润物无声的“滴灌”中构筑各族学生共有精神家园,加强交流互鉴、情感涵育,促进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深入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充分利用陕西红色文化资源和厚重历史文化,组织学生走进红色教育基地,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大力推进实践育人,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寒暑假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及“百生进百村”活动,引导师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民情,坚定“五个认同”,引导各族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