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县教体局不断完善精准资助体系机制、创新资助工作方式方法,全面保障民生实事实效,积极推行“五化”资助模式,助力学生顺利求学、全面发展。
健全制度强队伍,资助体系“规范化”。一是制定实施细则,完善制度建设。制定和完善三台县学前、义教、高职中等学段资助政策实施办法和《三台县学生资助工作监督检查制度》,促使资助工作有章可循、规范运行。二是加强业务培训,提升工作能力。通过“线上和线下、集中和自助”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抓实县、学区、校三个层面学生资助专兼职人员业务素质提升及日常传帮带工作。三是定期入校督查,强化责任意识。每学期开展一次县级抽查、学区普查、学校自查“三位一体”的监督检查,推进全县资助工作整体质量全面提升。
联动宣传注爱心,政策普及“网格化”。一是抓住关键时段,开学+毕业结合。开学时段,积极组织各校开展“资助政策宣传月”系列活动,全面宣传、解读资助政策;毕业季时段,依托家长会、班会,发放资料等方式宣传下一学段的资助政策,为即将升入下一学段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后顾之忧。二是拓展宣传阵地,线上+线下并行。利用融媒传播、政府门户网、三台发布等主媒体,以及家长QQ、微信群,推送文字、图片、音视频资料;打造学校资助“宣传角”,印发《学生资助政策宣传手册》10万余份,发放《致高(初)中毕业生家长的一封信》1万余份;联合基层干部,学校与村社联动,对村社第一书记开展资助政策专项培训,实现“线上+线下”双通道宣传无缝衔接。三是紧盯重点人群,情感+沟通引导。及时梳理、更新特殊困难学生台账,开展针对性政策宣传,用爱心抚平忧虑,依政策缓解困难。向特殊困难群体学生印发《三台县学生资助明白卡》,向受助学生家长发放《告家长书》,提高家长对政策的知晓度。
共享数据加摸排,困难认定“精准化”。一是数据共享多渠道,摸清家底无遗漏。中央下发数据共享。要求学校经常性关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中央下发的13类特殊困难学生,认真开展数据核实确认、评议等工作,确保未认定的符合条件学生及时申请,做好困难学生认定。县级特困数据共享。加强与乡村振兴服务中心、民政局、残联等部门数据共享,及时将县内新增监测户、低保等特殊困难群体学生筛查汇总,通过自建系统推送给相关学校,完成困难认定。学校认定数据共享。将学校认定时发现的突发严重困难户推送给乡村振兴服务中心、民政局等相关部门,为他们提供参考依据,同频共振助力乡村振兴。二是信息跟踪多层次,困难认定无偏差。集中认定+动态调整。严格落实《绵阳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的相关要求,按照“三级认定”工作机制,每年秋季学期开展困难学生集中认定,春季学期进行动态调整,确保精准资助。师生代表提供信息。老师和同学对本班困难学生做好日常了解,收集家庭经济实际情况,为困难认定班级评议提供参考意见。学校摸排全面判断。三级认定小组结合学生在校情况,采用微信、电话,家访等多种方式,全面实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做到困难认定有理有据。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利用消费后台数据查询统计学生在校消费记录,确保困难学生认定精准。三是经济调查分区域,指标量化有依据。调查组先后到各学区具有代表性的学校及城区部分学校,通过问卷的形式对学生家庭经济情况抽样调查工作,建立科学的量化指标体系,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定量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精准发放存凭证,档案资料“精细化”。一是强化闭环管理,确保资金安全。严格按照“资助对象、资助政策、资助时间、资助方式、资助资金”五精准要求,及时准确录入数据,确保各校备案信息、全国资助管理信息系统录入信息与绵阳市惠民惠农财政补贴“一卡通”发放监管系统的发放信息三合一,及时足额发放各学段各类资助资金,规范建立资助发放台账,确保资助资金规范、安全直发到人。二是加强档案室建设,完善硬件设备。县教体局扩大资助资料档案室规模,配备专门的档案柜、电子存储设备、电脑等硬件设施。各校配备学生资助办公室,档案资料专人专柜保管,并建立相应电子档案备份。三是注重资料收集,规范归档整理。每期对资料规范组档进行集中培训,并进行抽样检查,确保资料规范、真实完整。因学校撤并或资助工作人员变化,需办理学生资助档案移交手续。
教育引领促成长,资助育人“立体化”。一是融入课堂重培养。各校结合三台县《学生资助政策宣传暨资助育人工作方案》,整合多方资源,将资助育人与学校立德树人工作紧密结合,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与帮助,实现“经济助人”向“资助育人”转变。二是开展活动再提升。开展征文比赛、“励志之星”典型案例、微视频征集等活动,大力宣传党和国家资助成效,传递资助正能量。三是提高警惕保平安。主动联合金融、公安等部门,专题讲座与进村入户相结合,宣讲防范电信诈骗知识,引导学生和家长树立安全意识,防止上当受骗。
据统计,2023年,全县累计资助各学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7.2万余人次,资助资金达8299余万元。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