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现场,长沙理工大学学生正在进行加载测试。
长沙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付果(左三)指导学生搭建模型。
(通讯员 叶正芳 郭媛)在日前结束的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中,长沙理工大学本科生郭令波及其团队制作的自重92.7克结构模型“启鸣”,平顺通行两列各12公斤重的小车,并成功抵抗钢球横向撞击保持稳定,获得大赛一等奖。
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被誉为“土木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在这项极具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国家级赛事中,长沙理工大学已连续九届获全国一等奖,并摘得三届冠军。该校如何在这一项名校云集的赛事中数十年保持领先,有何制胜法宝?
因势利导 为学生的兴趣“量体裁衣”
2009年,在第五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中,首次参赛的长沙理工大学代表队仅捧回“吊车尾”的名次。
“不到百克的模型竟能承受自重数百倍的荷载!”尽管初次参赛成绩不佳,但结构的奇妙却点燃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学校也因势利导,为学生“量身打造”了系列举措,如在全校范围内选拔能力突出的教师,担任竞赛指导教师;开辟专门的备赛阵地,让学生随时随地可以训练,材料、工具全部由学校提供;学校开设“双创”训练营,前置选拔端口,学生自入校开始即可接受从启蒙、观摩、实训到选拔参赛的全流程培训。
教师前导、平台集聚、团队协作,一群心怀热爱的学生开始了结构设计的探索之旅。“几乎每天都要进行十几个小时的模型制作,长达半年的集训,我们手上都裹着厚厚的一层胶水,导致手机指纹解锁功能无法使用……”队员回忆起备赛的日子,仍历历在目。
赛场下,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动手实践能力在千百次的打磨中日益精进;赛场上,一次次突破接踵而至——2014年,该校代表队在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中首次斩获大赛一等奖;2016年,该校首次捧起了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特等奖的奖杯;2017年,该校包揽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冠亚军;2023年,该校再次包揽该项赛事冠亚军……
从陪跑者到领跑者再到革新者,作为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的承办高校,该校在本届赛事中创新赛制,通过现场抽取设计参数等方式大幅提升了赛事的创新性和挑战性。在赛题命制上,学校首次采用3D打印制作的多辆联排车移动加载,极大地增强了赛事的观赏性。
穷究毫厘 带学生追光的金牌教练
该校土木学院的科创中心总是灯火通明。在这里,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付果指导了一批批参赛学生,并获得了多个全国一等奖。
11年前,付果第一次担任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的指导教师。“接手国赛时,连一根杆子都不会做,全靠自己摸索。”结构设计特别考验实际动手能力。付果出生于一个木匠家庭,从小动手能力就比较强,正是依靠这一优势,让他一头扎进模型制作和结构设计的钻研中。
“在付果老师身上,我们看到了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一等奖获奖选手周苇朝说,“付老师对细节的要求很高,他手把手指导我们如何精确控制一根竹条的厚度。为了让一根杆件做得通直、方正,他还独创了一款特制的手工刨刀。”
除了对模型细节的把握,付果对场外因素的把控也甚为严苛。2017年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在武汉举行,他提前一个月就开始测量长沙和武汉的温度、湿度差,并详细记录下来,“这些都会影响材料,学生对数据尽在掌握才能拿出最好的状态。”
训练室晚上11点关门,付果每天都是走得最晚的那个人。白天,他在学校工科二号楼上课、处理行政事务,晚上8点准时出现在科创中心,给学生答疑解惑,并悉心指导学生实验进展。“付老师基本上是随叫随到,准备国赛时,整个暑假他都跟我们吃住在一起。”学生陈雨飞说。
在科创中心的荣誉室里,整齐摆放着一排排学科竞赛获奖证书,“希望学生们的荣誉证书能把这间教室都摆满。”付果笑着说。
这个愿望并不是空想。作为业界公认的金牌教练,11年来,付果守着实验室,带学生拿下60个全国一等奖,包括连续9届获得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一等奖……1400名学生在他的托举下,走向更好的人生。
科教协同 厚植拔尖创新人才成长沃土
无独有偶。日前,在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场上,该校在红色专项活动中斩获1项特等奖,并在主体赛等4个赛道中摘得15项大奖。
参赛只是该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链条上的一环。为推进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该校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办法》等系列制度文件。今年,学校又制定《长沙理工大学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管理办法》,将创新班、卓越班人才培养统一管理,更加突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层次。
在顶层设计的引领下,该校创新创业教学改革持续发力。该校着力构建了涵盖3个层次的教育教学体系,开设“双创”通识课66门,打造专创融合课207门,依托主要“双创”赛事创建赛教结合课44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案例式、项目驱动式、线上线下相结合等多样化混合式教学模式遍地开花。
不仅如此,学校从上到下全员发力,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厚植土壤。该校教授竞聘过程中,专门设置了“创新创业型”教授岗,岗位评审与考核指标单列、计划单列,主要考察教师指导创新创业工作量及成果。从中国工程院院士到普通教师,“创导”成群,目前该校专兼融合的“双创”导师队伍逾千人。
科教协同创新,产教融合育人。该校出台《长沙理工大学深入推进科教融汇提升学术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意见》等制度,依托电网防灾减灾等5个国家级科研平台、54个省级自然科学研究平台,积极推进人才培养与科技前沿和产业深度融合。该校还与中铁五局、中交一公局、阿里巴巴集团等用人单位达成就业育人合作项目14个,校企协同育人、协同创新更有活力和生命力。
“科技创新是时代进步的重要引擎,高校是科技创新的策源地,青年则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我们将始终引导学生做真学问、练真功夫,紧盯科学、技术、产业的前沿问题,在学科竞赛等实战演练中全面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努力培养让党放心、国家和人民需要的创新先锋人才。”该校党委书记付宏渊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