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教育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媒体专栏 > 教育,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

教育,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

发布时间:2024-03-08 22:27:21作者:佚名来源: 教育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从根本上说,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我们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

  教育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如何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如何以教育之强为科技之强注入蓬勃动力?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就如何答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一“时代考题”建言献策。

  聚焦重大需求科技前沿,以有组织科研为国家战略注入教育动能

  沿着河西走廊向西,延伸至中亚、中东直至非洲,跨越直线距离8000多公里,20多个气象站点逐个分布。

  这是由兰州大学黄建平院士团队研发和建设的“一带一路”气候与环境观测网,可有效获得全球干旱、半干旱区的气候监测数据,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等领域发挥积极作用。

  聚焦国家战略,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对此,高校责无旁贷。

  “近年来,我们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布局重大科研平台,产出重要科研成果,在核科学与技术、西部生态安全和气候环境变化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回首往昔,全国人大代表、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深有感触。

  “要进一步把大学的发展方向与国家战略需求、区域发展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高校在基础学科方面的优势,使其真正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严纯华说。

  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由之路。对此,高校要奋勇当先。

  上海浦东新区,依一道小河湾而建的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远离喧嚣,安然静谧。

  在这里,由众多师生组成的科研队伍,聚焦“物质的起源、演化和结构形成的规律”这一根本性科学问题,面向深空、深海、深地,寻找宇宙中“极大”与“极小”的关联。

  “前沿领域的自由探索是揭示自然奥秘、拓展人类认知边界的重要途径。高校要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凝练科学第一性问题,加快布局前瞻性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自主布局能力与学科交叉,致力于发现新现象、认识新规律、获得新知识、建立新理论,产出具有前瞻性、颠覆性的原创性成果,努力建设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说。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代表委员们表示,如果说这是一场“拉力赛”,构建新型举国体制、加强有组织科研就是当之无愧的“保障团”。

  严纯华说:“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充分用好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以有组织科研加快科学研究范式和科研组织模式变革,持续构筑大平台、组建大团队、培育大项目、产出大成果,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以有组织科研,加快打破各系统分割壁垒。

  全国人大代表、苏州大学党委书记张晓宏建议:“要加快高校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新建布局,推动以项目为中心任务的科研组织方式和以学科基础研究为源头的组织方式交汇融通。增强高校与企业、研究院所的组织协同攻关能力,统筹各主体的利益诉求、目标追求。”

  以有组织科研,加快集聚各学科澎湃动能。

  全国政协委员、北方工业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李全明表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必然面临一系列复杂的新问题,涉及材料、技术、工程、管理等方面和多个学科领域,有组织的学科交叉融合势在必行。高校要充分发挥好自身基础研究的优势和已有学科人才的积累,聚焦小切口、面向真问题、力争大突破。”

  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以深度融合为新质生产力贡献教育力量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2024年经济工作,把“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摆在九项重点任务首位。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居2024年政府工作十大任务首位。

  强国之路,孕育着巨大发展空间,也面临着不少风险与挑战。无论是立足当前稳增长强信心,还是长期的调结构优质量,都需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强劲支撑。

  1300米的大洋深处,上海交通大学“开拓一号”深海采矿车在海底复杂地形环境下自主前行,展现出色的智能控制水平、突出的海底作业能力。

  着眼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上海交大构建从科学到工程、产业全链条的系统化科研体系,建成“深海重载作业装备”集成攻关大平台。学校同时围绕上海市三大先导产业布局,全面参与“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建设,使教育资源成为持续推动区域创新发展的高性能引擎。

  “‘卡脖子’技术问题,往往是从市场与产业发展中最先显现的。”丁奎岭说,“要探索实践企业与高校产学研融合的基础研究模式,通过与企业共建校企联合研发平台、共同设立产学研前沿探索基金等方式,探索企业出题、高校‘揭榜挂帅’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组织新范式,实施产业创新需求牵引的基础研究模式,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是链条上各个主体的深度融合——

  高水平职业教育体系是实现科研成果转化的关键一域。作为奋战职业教育领域多年的“老兵”,全国政协委员、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持续为推动职业教育发展鼓与呼。“如今产教融合领域不缺政策,不缺氛围,更不缺理念。我们现在缺的是什么?是落实。”她建议,要加大对已有的产教融合联盟、企业、试点的考核和评估,进一步细化地方政府支持产教融合的政策。

  是机制上各个环节的深度融合——

  阻碍产教融合深入发展的一大因素,是评价体系的滞后。全国政协委员、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张运凯大声疾呼:“要完善职业教育科研体制与机制,克服‘职称科研’倾向,改革职业教育科研评价机制,注重对服务企业和产业的成效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

  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就打通了从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链条。教育战线的代表委员们表示,要持续深入推进改革,扎实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教育贡献。

  加快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以天下英才为强国征途提供教育保障

  如何保证15兆瓦大型海上风电的低成本、高稳定性、高效率?这是国际难题。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党委书记齐涛要带领团队勇闯无人区,挑战制高点。

  万吨级铁氧体生产运行正常、短流程绿色磁材的循环利用带来年产值两个亿……“一年里,我们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国家级平台的建设,推动实现人才的快速集聚,这是科研攻关强大的内驱力。”齐涛说。

  “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培养工作的指示,成为代表委员们向前的不竭动力。

  “卓越工程人才是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战略资源。”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钱锋建议,要创新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改革,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积极利用数字化技术开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建设和企业环境类似的仿真平台、工程训练中心,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

  在中部,一所高校开始探索。2024年,河南大学大力推行卓越实验班、明德实验班及暑期小班制等,旨在通过跨院系、跨校、跨国培养,培养复合型交叉型人才。

  “高校要加强以高质量为导向的教育模式改革,培养面向未来国家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造就一大批学术成就突出、有管理能力、有远大理想和宽阔胸怀的青年拔尖人才。”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大学校长张锁江说。

  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培养科技人才的源头之水。

  “加快建立‘旋转门’机制,推动高校和行业企业间的人才流动,加快提升有利于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校企导师队伍质量。”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表示,行业企业应协同高校打造高质量的工程人才实习实践基地和平台,共同促进卓越工程人才掌握更多关键核心技术、原创性颠覆性技术。

  走进石家庄外国语学校,蔬菜种植、花卉培育、缝纫、数控加工在这里都成了必修课,每名学生不仅掌握了“十八般武艺”,还学出了名堂。

  “我国要突破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实现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已成为新时代的重大战略任务。”全国人大代表、石家庄外国语学校党总支书记裴红霞表示,中小学科学教育同样肩负着为国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奠基的重要历史使命,要加大科学教育力度,充分发挥中小学校科学教育主阵地作用,持续培养大批具有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记者 高毅哲 张欣)

  


原文链接: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2403/t20240307_111889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教育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金政国信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教育法治网 jy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