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着眼涉农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办学特色和学生学情,加强思政课改革创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善用生动鲜活、入脑入心的“田野”大思政课,让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学生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为“乡村振兴,强国有我”倾注青春力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首席科学家康振生向学生讲解小麦病害防治知识
著名小麦育种专家、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赵瑜讲述自己六十余年如一日扎根麦田育种的故事
“现代农业发展需要高精尖的人才,也需要扎根基层一线的人才。希望同学们通过系统学习打好基础,以更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身乡村振兴,为推进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把农村打造成我们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康振生院士语重心长地对同学们说。这是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首场麦田里的思政课,也是该校以“田野”大思政课引导学生知农时、懂农事、强农心,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火热实践的重要举措。
3月的关中,经过春雨洗礼后的小麦正好迎来拔节孕穗期。近日,该校组织师生先后来到学校小麦育种产学研基地和豆村教学实验农场,开展“小麦田里话‘两会’”主题思政课。中国工程院院士、学校首席科学家康振生结合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等重大病害的发生规律、致病机理与防治技术,就科技创新对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性开展现场教学。著名小麦育种专家、学校研究员赵瑜向同学们讲述了自己六十余年如一日扎根麦田育种的故事,并结合小麦的拔节孕穗期与青年学子的成长关键期,鼓励大家做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郭雄伟、薛敏对“千万工程”、乡村振兴、农业强国进行宣讲和解读。
该院坚持开门办好思政课,创新方式方法,创设校内校外“双元联动”的田野课堂,将思政课教学由室内引向室外,将“课堂”搬到“田野”,引导学生眼睛向下、脚步向下、身子向下,做一粒扎根泥土的种子,打开“田野课堂”新方式。校内田野课堂,从打造田野教学校园微景观入手,建成1000㎡的“耕读文化馆”,打造农耕文化陕西之行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建立大学生劳动教育基地等;校外田野课堂,依托杨凌示范区丰富的农业农村优势资源和学校小麦育种教研场域,开展思政课教师与院士专家、乡村干部、返乡创业“新农人”共上一堂课实践,并进行师生现场讨论、田间劳动、乡村调研活动。
该院不断探索“大思政课”新路径。做好陕西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建设协同发展联盟工作,推进“大思政课”综合改革举措,构建横向全员联动、纵向机制贯通的耕读教育特色“大思政课”育人格局。推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深度融合,开展“后稷文化”系列传承与实践活动,实施“正禾”育人工程,打造《郑国渠》原创舞台情景剧,组织“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学生”的“乡村振兴大课堂”文明实践活动等;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合力育人,成立职业教育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建设“匠心杨职”课程思政金牌示范课,开展课程思政观摩活动,深入挖掘涉农专业基础知识、人物事迹、政策法规等素材并将其有机融入思政课。
陕西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建设协同发展联盟成立大会于2023年7月在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举行
通过不断实践与探索,该院思政课改革成效明显,“大思政课”建设取得长足发展,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学生学农爱农的热情持续高涨,校园强农兴农的文化氛围日益浓厚,一批批毕业生返乡投身乡村振兴建设,创立农业企业、开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办家庭农场,成为乡村振兴的践行者和农村致富的带头人,涌现出了一个个深入农村创新创业的优秀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