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州区聚焦“莎姐守未”未成年人保护,围绕统筹谋划、强化教育、分类关护、治理环境“四个维度”,不断健全完善未成年人保护体系。
一、高站位谋划,在统筹上下功夫,谱好莎姐守未“前奏曲”。一是全域统筹。制定《重庆市万州区“莎姐守未”专项行动总体方案》,组建自我保护、环境整治、分类关护三个工作组,明确牵头部门和配合部门,协同推进相关工作,形成党委政府主导,部门镇乡(街道)实施,学校、村(居)、家庭落实的“六位一体”工作格局。二是全面推进。坚持各专项组分关把守、部门镇街上下联动,研究制定《自我保护组》《环境整治组》《分类关护组》三个子方案,进一步理顺对口管理关系、明确职责任务分工,累计召开联席会议8次,制定印发相关文件5份,工作提醒8份,常态化工作对接400余次,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深厚氛围。三是全程督导。加大督导力度,实行闭环管理,确保工作落地落实,开展防欺凌、防性侵、防非正常死亡等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专项督查11次,现场指导问题整改56个,下发整改通知21份,督查结果纳入镇乡(街道)教育履职考核及学校年度考核重要内容。
二、多角度推进,在教育上见实效,唱响自我保护“主旋律”。一是创新课堂教育模式。探索实践教师+警察“双师”课堂模式,采取教师主导课堂、警察主讲相关法律知识、学生互动等形式,联合打造《少年“网事”》《我的身体我保护》《法治护我成长》等3个精品课程系列,推动课堂法治教育场景化、活动化,增强法治教育趣味性和实效性。二是创新德育活动载体。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要求,常态开展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确立“一心三层”德育目标,举办“少年向上·新发展、向未来”“中华魂”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300余场。6所学校获评“重庆市第二批立德树人特色项目研究基地”。三是创新协同育人方式。执行未成年人辅导中心周末值班制度和继续接听“心语热线”,成立万州区中小学“医校联合”专家组,开展公益讲座300多场,提供心理辅导2587人次。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站137个、儿童之家610个、青少年之家29个、乡村学校少年宫44个。
三、全社会参与,在帮扶上增温度,弹好分类关护“重音符”。一是强化重点群体关护。各校(园)动态精准摸排不良行为、心理困境等特殊群体儿童,共计摸排出不良行为学生50人,心理困境学生246人,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会同相关部门及镇乡(街道),充分发挥“五长制”工作优势,落地对特殊群体开展入户帮扶756人次,组建“一人一策一专班”296个,切实做到协同育人。二是强化重要环节关护。成立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和分中心”,建立区级“家庭教育流动学校”讲师团1个,组建家庭教育知识宣讲队伍52支,建立家庭教育指导专家组,组建“五老+”模式的辅导团队,开展系列教育活动180余场,进一步转变家长育人观念,共同保障和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三是强化重要节点关护。举办中小学防溺水安全教育启动仪式,紧盯重点时段,找准防溺水工作着力点和主抓手,实地查看山坪塘258个、发现隐患154个,已全部整改完成。各镇乡街道新增防护栏8100米,设立警示标志标牌504个,新增防溺水救生器具260套,严防少年儿童溺水事故发生。
四、多部门协同,在治理上出实招,奏响环境整治“协奏曲”。一是开展常态整治。创新建立“一机制三平台”工作机制,一机制即“日周月”机制,对存在的问题“每日一收集”,对顽瘴痼疾“每周一攻克”,对开展情况“每月一报告”。三平台即通报平台、曝光平台、展示平台。二是开展条块整治。采取“条块结合”联动协同模式,“条”即部门对共性问题专题研究,精准施策。“块”即镇乡(街道)联动统筹,一校一策,整改销号。每周一次蹲点整治行动,针对“顽瘴痼疾”打“攻坚战”;每月一次工作联席会,统筹研判部署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工作。三是开展集中整治。联合区级相关部门、各镇乡(街道)共同开展校园及周边环境集中治理11次,各属地镇乡(街道)、学校开展自查整改14轮,整治校园周边问题469个,持续净化校园周边安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