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党中央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重大战略部署以及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 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相关要求,以“四个聚焦”为抓手,深化科研工作机制改革,点燃科研人员创新热情,奋力开创学校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做出应有的贡献。
聚焦管理体系优化,厚植科技创新沃土。一是完善科研管理制度。以科技创新发展为统领,一揽子谋划科研管理体系改革,相继出台和修订了《贵州大学自然科学类纵向科研管理办法(修订)》《贵州大学自然科学类标志性科研成果培育办法(试行)》等10余项管理办法,为学校科研规划布局、组织推进、协调管理等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成立以书记、校长为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贵州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领导小组,一体化统筹推进,强化联动协作,激发科技成果转化原动力。二是完善监管流程。健全完善校学术委员会工作细则,定期召开学术委员会会议,动态调整成员,切实提升学术治理与监管效能;将科研工作列入学校年度工作要点和年度“十大实事”,由学校督察室专人负责督办,压紧压实科研工作主体责任。三是完善考核评价方式。制定《贵州大学提升科研平台创新能力考核办法(试行》,探索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分类评价考核方式,激发各层次、各类别科研人员的活力与动力;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将科研工作成效与职称评定、岗位聘任、人才评价、绩效考核等事项合理挂钩,着力提升教师积极性和主动性。
聚焦重点领域需求,创新科研组织形式。一是以国家级平台为支点,服务国家区域重大战略。聚焦国家和地方重大发展战略,以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为支点,锚定绿色农药、粮食安全以及公共大数据的融合集成、开放共享、安全保障等科技前沿,积极承担国家重大项目,攻克前沿引领技术、关键共性技术及颠覆性技术。聚焦贵州省“富矿精开”战略,制定行动方案,成立战略找矿技术研究中心,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二是以行业发展需求为牵引,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实施科技特派员计划,围绕行业、企业难点堵点问题,派学校专家到企业担任产业技术创新副总,构建人才团队—主导产业—重点产区—龙头企业—重点科技项目的全产业科技、人才融合服务模式链,实现科技赋能企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双导师+双阶段”研究生培养模式,鼓励研究生以企业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作为论文选题,破解产业发展真问题,形成以“订单化”为特色的校企联合人才培育新模式,着力提升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三是以学校高质量为目标,构建新型科研组织模式。实施科研创新团队培育计划,打造“团队+”新模式,即:近几年入职且学术潜力较强的青年教师加入科研实力较强的团队,将科研资源、经验与科研热情有效结合,激活科研资源。聚焦前沿创新研究,打造“学科+”新模式,即:鼓励学科交叉、凝练科研方向,打破学院、学科之间的壁垒组建学科交叉团队,构建各学院、各学科之间协同发展的新机制,为科研工作者畅通科研合作交流渠道,推动科研融合创新发展。
聚焦人才队伍建设,打造科技创新高地。一是优化人才遴选机制。开设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在严把质量和程序的基础上,制定较为灵活的引才模式,适当放宽年龄上限等条件限制;对拟引进的一流学科特区人才在校学术委员会评议环节实行末位30%淘汰制,最大程度提高一流科学特区人才岗位含金量,为产出更多从“0到1”的原创科研成果奠定良好基础。二是加大高精尖人才引培力度。提出“2025年国家级人才实现百人突破”工作目标,将国家级人才引进任务分解到重点学科及相关二级单位,每月定期跟进各单位引才推进情况,着力打造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科研工作队伍;作为“贵州省青少年英才计划”省内唯一试点单位,遴选国家级人才20人组成导师团队,指导贵州省“丘成桐少年班”等110余名高中生,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生力军。三是加大学术骨干人才培育力度。邀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会评专家,对学术骨干在项目申请书撰写、申报等方面进行专题辅导和培训,提升承接国家项目和联合攻关能力;对新引进和培养的博士,在自然科学领域内自主选题、自由探索的创新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给予科研经费资助,充分激发青年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促进学术新苗的成长。
聚焦科研效能提升,夯实发展保障基础。一是精简科研工作流程。秉持“让信息多跑路,教师少跑腿”的原则,提质升级学校科研信息系统,打造集数据采集、利用等一体的信息平台,实现信息资源与数据的共享;优化项目管理、审批程序和经费报销流程,不断精简办事环节,减轻教师事务性负担。二是配强科研助手。在每个学院配备科研秘书,为学校科研部门和教师之间搭建起“沟通桥梁”,确保信息第一时间传达、任务第一时间落实;根据学院科研工作需求,聘用科研助理,协助专家课题组完成专利申请、数据测定、实验室仪器管理维护等相关工作,让专家潜心科研。三是建强实验室。开展实验室平台建设工作,着力整合资源,建强省部共建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实验室,提升平台整体科研水平;定期更新大型科研仪器设备,提升科研工作的便利性,增强实验结果的精准性和稳定性,夯实提升科研效能的基础保障。
下一篇:廉洁清风满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