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深圳海目星激光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为激光制造头部企业;助推旭宇光电(深圳)股份有限公司获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用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浇灌”企业不断转型升级。学院建设深信创新港与概念验证中心等中试平台,采取“揭榜挂帅”新机制,校企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与产业化研究,10个高水平团队攻克高端光学模组等一批产业技术难题,研发经费超亿元。
近年来,广东聚焦“制造业当家”和“百千万工程”,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广东“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坚持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提升关键能力,切实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
健全机制
夯实校企合作保障体系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既需要“高精尖缺”科技人才,也需要大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如何以更大力度、更多支持、更实举措,让职业教育大省为经济大省、制造大省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广东将‘双高计划’作为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促进教育与产业互融共生,为新质生产力出人才出科技。”广东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朱孔军表示,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高位统筹推进广东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为强化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省教育厅、财政厅将国家“双高计划”项目纳入重点任务,协同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部门,围绕产教融合等重点事项,建立健全跨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共同支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新增教育经费向职业教育倾斜”要求,完善高职生均拨款制度,同时加大对“双高计划”院校的资金支持力度,支持院校“提水平”,五年来,广东各级财政投入达34.54亿元。
有力的政策引导下,广东“双高计划”院校努力在科教兴国战略中找准坐标,抓住大湾区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机遇,提高专业布局与产业布局的契合度,服务广东“制造业当家”战略。“双高计划”院校对接广东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需求,面向大湾区重点发展产业,立项了311个省高水平高职院校专业群,基本做到校校有高水平专业群,实现了专业群布局与区域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和精准对接。
广东正在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顺应产业升级要求,以轨道交通类专业为引领,按照“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原则,构建铁道供电技术、动车组检修技术等7个专业群,形成“高水平引领、骨干支撑、特色发展”的“1+2+4”专业群布局。围绕大湾区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锚定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打造“1+7+3”高水平专业群发展新格局,努力构筑大湾区数字人才培养的新高地。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群向大湾区输送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超90%,有力地支撑了大湾区先进制造业的战略集群发展。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精细化工专业教授龚盛昭带领师生团队参与企业项目研究
产教融合
厚植大国工匠成长沃土
广东发挥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优势,统筹大湾区政、校、行、企优质资源,不断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
为找准校企合作铆合点,深圳职业技术大学联合比亚迪、大疆等头部、链主企业,一体设计现代学徒、工匠精英、现场工程师培养体系,共建18个特色产业学院,校企共同制定106个行业标准、81个专业教学标准、2100余个课程标准。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打造9个产业学院,助力17家企业入选产教融合型企业,吸引社会投入近亿元反哺教学。
在“双高计划”院校牵引下,广东高职院校建设了82家省级示范性产业学院,产学合作企业数超3.1万家,校企合作开发超1.14万门(次)课程、1760种教材。2023年,57所高职院校与202家企业、53个载体,在310个专业点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
为推进产教全方位深度融合,广东依托产业园区或产业链,加大改革探索力度,对接高端产业、产业高端,打造一批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等。
在“双高计划”院校推动和牵头下,深圳市域产教联合体、佛山市“两高四新”产教联合体获国家立项。其中,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依托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牵头成立了佛山“两高四新”产教联合体,推进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实现产业发展与育人动态耦合。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对接六大国家级产业园区,着力探索院园融合的“火炬模式”,以教促产、以产助教。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紧密对接智能装备、智能家电、智能机器人三大主导产业,建设佛山市域产教联合体。学校还立足优势产业,依托特色专业群,牵头建成“全国机器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2023年,广东入选国家产教融合典型案例4个,高职毕业生共计52.5万人,雇主满意度达98.16%,毕业三年晋升比例48.95%。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数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在实训中心检测新能源汽车
科教融汇
助推城市建设发展提速
为370多家企业贡献2400多项技术,引导技术服务项数增至3倍多,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变“科技之花”为“产业之果”的背后,是学校在企业员工作业和教师实践活动中“寻创意”,校企共同投入资源“立项目”,校企混编专业技术人员“组团队”,校企依托应用技术协同中心“建平台”,校企共有知识产权以市场化机制“强转化”这一套组合拳。
广东“双高计划”院校始终坚持服务国家和省战略需求,为全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支撑。2023年,14所“双高计划”院校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2.9亿元,横向技术服务产生经济效益15.87亿元。国家级科研项目也取得新突破,共获得11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在服务国家和省战略需求的同时,“双高计划”院校也着力将这些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和案例。教师们带着任务下企业,带着项目进课程,在课程创新中开展科技创新,一支支“双师型”教师团队也逐渐成长起来。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于胜团队研发集成电路测试设备,并联合深圳速跃芯仪科技有限公司,把科研成果转化为育人项目。学校70多名学生深入参与集成电路测试企业级项目,大部分学生进入国内大型芯片测试领域名企实习就业,成长为集成电路测试领域工程师,人均月工资过万元。广州铁职院教师刘志运曾在广铁集团工作6年多,他发挥专业优势,依托深耕多年的“手持式毛细压力管道缺陷涡流检测仪”等科研项目,在课堂上向学生普及动态检测、无损检测等前沿知识,吸引感兴趣的学生加入工作室,一同攻坚创新项目。
教学促进科研,科研也在反哺教学,成为新的教学案例,推动课程的创新。科教融汇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职教赛道中,广东34个项目获奖,获奖数位居全国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