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教育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高等教育 > 中原工学院:厚植新质生产力沃土 赋能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中原工学院:厚植新质生产力沃土 赋能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4-07-17 22:25:26作者:佚名来源: 河南省教育厅

  中原工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坚持从实际出发,因校制宜,突出创新驱动、人本内蕴、开放融合,抢抓机遇,超前布局,厚植新质生产力沃土,赋能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以创新驱动为主导,大力开展有组织科研创新

  

  进一步优化整合科研平台。制定学校《科研平台建设管理办法》,按照“系统规划、分类管理、资源统筹、定期评估、动态调整”的原则,突出系统化整合,强化创新要素协同,提升创新资源配置效率。2022年学校牵头建设的“先进纺织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并被认定为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2023年学校牵头申报“智能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并成功入选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十四五”以来,学校新获批电子信息类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6家。

  

  突出校内科研协同协作。改进科研项目评审推荐制度,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建立科研骨干动态数据库,开展项目申报培育培训,进一步提升了高水平科研项目承接能力。2023年,学校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及子课题3项;获批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项目2项、科技创新人才项目3项;作为主持单位首次获批3个河南省重点研发专项项目。今年,学校再次获批2024年度河南省重点研发专项项目5项,总资助经费超1000万元。

  

  创建一流学术生态。学校注重基础研究工作与原始创新能力培养,优化科研管理机制,捋顺科研成果产出机制,实施标志性成果培育计划,有效提升了自主创新能力和原始创新水平。学校近5年发表SCI、EI、CPCI/ISTP三大检索收录论文30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000余部,高水平论文发表数量快速攀升。工程学、材料科学进入ESI世界前1%。

  

  二、以人本内蕴为根本,大力推动专业课程体系升级

  

  学校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托电子信息类专业特色,制定了《中原工学院“十四五”本科专业结构调整规划实施方案》,主动布局建设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支撑国家未来战略、新经济发展的新兴交叉专业,持续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产业发展需求的能力,为学校高水平筹建河南电子科技大学奠定坚实基础。2023年,学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智能车辆工程、智能建造4个电子信息类及相关新专业成功获得备案。为提高学生人工智能素养,增强学生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能力,在充分调研省内外高校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情况的基础上,学校全面梳理了人工智能相关课程的建设现状和实际开设情况,结合专业特色,挖掘典型“人工智能+”案例,构建“1+X”双层次“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体系”,开设“1”门人工智能通识必修课和“X”门结合专业特性的人工智能素养选修课,将理论授课、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翻转课堂等多种课程形式相结合,从知识和能力两个维度开展教育教学。课程师资队伍由包括计算机、电子、物理、数学等跨学科教师团队组成,定期开展教学研讨,提高课程授课质量,力争打造省内一流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培养具有人工智能思维和应用能力的人才。

  

  三、以开放融合为格局,大力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学校主动探索互相影响、共同发展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模式,积极推进校地、校企、校院融合发展,有效促进创新要素和资源的融通集聚。

  

  持续加强和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政府等创新主体的互动交流。2024年以来,学校校长分别带队到北京理工大学郑州研究院、郑州大学—艾派克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研究院、河南省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所、河南省蓝天实验室、洛阳龙门实验室等单位走访调研,探索人才培养、科技协同、高层次人才共享等多领域合作新模式,协同推进校院校企融合发展。

  

  探索与各创新要素的新型联动机制。牵头承办2024年织物/纤维电子及健康医疗应用前沿研讨会、河南省高校智能信息技术学术研讨会等多场学术会议,当选河南省光电产业联盟首届理事单位、郑州市无人机产业联盟首届理事单位,与各类创新主体共同探讨发展现状、技术成熟度、热点趋势、挑战性问题,引导促进各类创新要素集聚。

  

  紧跟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持续深化校企合作。与宇通客车、恒天重工、驼人医疗、中国联通等公司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2024年3月,学校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署全面合作协议。2022年学校被认定为首批河南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近两年,学校已与规上工业企业共建34个研发中心。2023年学校共完成横向科研项目300项,实现入校科研经费1.03亿元。

  

  (中原工学院 供稿)

  


原文链接:http://jyt.henan.gov.cn/2024/07-16/302286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教育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金政国信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教育法治网 jy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