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用好社会大课堂,淮南师范学院以加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引领为主线,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奋斗,以打头阵、当尖兵的奋斗姿态,锻造成长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派、实干家,积极用好“三下乡”“返家乡”等大学生实践平台,切实上好扎根中国大地的“大思政课”。
7月,骄阳似火,但依旧挡不住淮南师范学院师生参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脚步。
据悉,2024年淮南师范学院暑期“三下乡”活动启动以来,淮南师范学院共组建了1190支队伍,万余名学生和200余名教师参与,他们将在暑期奔赴新疆、西藏、河南、广东、上海、重庆、江苏、安徽等近15个地区开展涵盖理论宣讲、国情观察、红色教育、乡村振兴、基层服务等实践活动,真正做到“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热情似火的青年大学生们在指导老师带领下,脚踏实地,自找苦吃,在亲身体验中了解世情国情,在服务贡献中厚植爱国情怀,在三下乡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为构建美丽宜居、和谐富裕的乡村贡献青春力量。
寻文化根脉 守民族之魂
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升广大青年学生们的历史文化认知和考古保护意识,增强跨学科学习能力、文化传承自豪感,校团委以国家“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武王墩墓考古研究工作为主题,成立了由专家学者和广大青年学生组成的2024年“三下乡”国家重点团队“寻文化根脉 守民族之魂--江淮楚歌历史寻访团”,围绕寻访武王墩、春申君陵园、安丰塘等历史古迹,实地走访多个楚文化遗址及博物馆,调研了地方文旅产业现状,与多位楚文化研究院、淮河文化研究中心的专家们进行了深度交流,开启了历史与文化的探寻之旅,探索江淮楚文化发展路径,擦亮江淮楚文化名片,讲好江淮楚文化故事,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淮南师范学院开展楚文化、淮河文化等系列地域文化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阳光“童”行 成长相伴
7月4日,学校美术与设计学院走进了凤台县尚塘镇中心学校,开展了一系列以“阳光‘童’行 成长相伴”为主题的暑期大学生“三下乡”的实践活动。活动中,美术与设计学院“艺之梦”讲解团志愿者们发挥专业优势,分别围绕美术欣赏、创意绘画、粘土造型、儿童折纸等丰富教育教学内容,为50余名留守儿童为学生上了一堂堂生动的美术欣赏课,课堂上,志愿者们将美育和少儿艺术相结合,让所有参与活动的青少年在文化之美中丰富思想、塑造品格、汲取力量。
7月8日,文学与传播学院来到凤台县大兴镇后王小学实行结对帮扶,计划利用暑假时间打造云端课堂,围绕每位孩子的个性化需求,创新性开展课业辅导、温馨陪护、多彩素质拓展等内容,为孩子们打造为期六周的线上精准帮扶计划。计算机学院组建“大手拉小手,助力乡村教育”教育帮扶小队,一对一对桥东村留守儿童进行功课辅导,解决学习上的疑虑和困难,讲解学习益处,灌输成长成才认知。
奏响乡村振兴 “夏之乐章”
7月5日,音乐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学校定点帮扶村寿县炎刘镇磨湾村开展送艺下乡慰问演出。演出以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开,节目形式丰富,有民乐合奏《青城山下白素贞》、艺术歌曲《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大合唱《黄河颂》《保卫黄河》等节目,陶瑞带来的歌曲《外婆的澎湖湾》将演出推向高潮,台上台下小朋友们高声齐唱,晚会在集体合唱《我和我的祖国》中落下帷幕。此外,为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老、敬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实践团队还走访了村民,看望了孤寡老人,送去慰问品。
深耕实践调研 感受时代脉搏
文学与传播学院“风之彩”社会实践队紧扣把握乡村教育的脉搏要求,立足“教师——家长——学生”三个维度,精心设计了三类专项调查问卷,力求每一份问卷都能成为乡村教育现状的真实镜像,准确捕捉乡村教育的细微之处与迫切需求,提炼出乡村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与核心诉求,为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提出建议奠定扎实基础。
音乐学院实践团队成员先后参观了安徽南水北调工程引江济淮寿县段工程、寿蜀产业工业园区,感受农业现代化和工业现代化发展的变化。计算机学院实践团队则深入乡村开展了进村访户工作,在调研中了解脱贫农户的生产生活情况,深入平圩镇养殖场与果蔬种植基地,实地体验农民生产实践。
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
“或驻足瞻仰陈列,不知不觉间被革命先辈勇赴国难、临危不惧、宁死不屈、冲锋在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所震撼,悄然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与先烈的深度对话。”教育学院“红色泾行先锋队”暑期实践团来到宣城泾县这片流淌着英勇忠诚的红色血脉的热土。音乐学院师生来到寿县小甸集特支纪念馆,在安徽省第一面党旗纪念园里感悟革命先辈崇高的思想境界。计算机志愿实践团队来到龚集村史馆和知青楼,聆听了当年知青上山下乡的生动故事。
这个盛夏,淮南师范学院青年学子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切实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组织师生积极投身基层一线、乡村振兴,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通过寻访红色文化、游历祖国大好河山,在“三下乡”社会实践中挖掘思政元素,让更多学生关心社会、了解社会,增加爱国情,树立报国志,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特约通讯员:涂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