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万工程”是广东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2023年8月,广东启动实施百校联百县助力“百千万工程”的“双百行动”,目前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即日起,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联合广东省教育厅推出“双百行动 高校担当”栏目,聚焦高校发挥学科专业、人才智力优势,培育新质生产力,服务“百千万工程”和高质量发展中的担当作为。敬请垂注。
本科新增6个创新特色班,其中“药学+”交叉融合药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人工智能等学科专业;新闻与传播学院牵头成立通用人工智能智媒体应用研发中心……今年以来,素有“华侨最高学府”之誉的暨南大学聚焦“人工智能+”,建设交叉学科,培养创新人才。
“我们将以‘人工智能+’为新突破口,探索文理工医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这既推动暨大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也更好地支撑广东高质量发展。”近日,“接棒”暨大校长半年后,中国工程院院士邢锋首次公开接受专访,畅谈治校理念思路。
“暨大是一所‘百年大学’,使命特殊,实力不俗。”邢锋表示,自己将坚持一代接着一代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初心,按照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绘就的蓝图,持续擦亮百年侨校金字招牌,努力当好粤港澳大湾区“智高点”,成为连接广东和世界的“桥梁”。
在学科“高原”上建“高峰”
南方+:您曾长期在广东高等教育领域任职,曾是分管高等教育和科研工作的省教育厅副厅长,熟悉大学治理管理。大家很关注,作为院士校长,您将会给暨大带来什么办学新思路?
邢锋:到暨大工作半年多时间,我走访了在广州、深圳、珠海三地的五个校区,也调研了不少院系。暨大作为一个“百年老店”,历史沉淀厚实,底子很好,实力不俗:作为连续两轮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文科传统优势突出,理工医科进步明显,学科交叉融合潜力较大;药学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现有19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数量位居广东高校第二位,其中11个学科进入全球前5‰,药理学与毒理学进入全球1‰。
随着番禺校区二期建设推进和深圳校区扩容提质,暨大的办学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接下来要更注重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而学科建设就是这个“龙头”。一个一流学科总体实力的保持和提升,关键在于凝练特色,更好地为国家作出独特的贡献,关键在于在该领域要有“国际话语权”,占领“制高点”。
南方+:暨大现在是一所综合性大学,文经管自然是“王牌”,而理工医也各有特色。接下来将怎么增强学科实力?
邢锋:暨大将坚持“巩固文科、夯实商科、强化理科、突破工科、拓展医科、提升信科、培育交叉学科”的学科建设理念,持续按照“159”金字塔型学科建设体系统筹学科布局。
以药学为核心,以生物学、医学与大健康、化学为支撑,打造多学科交叉、具有侨校特色、国际一流水平的学科群;以一流学科为引领,重点建设文学新闻、经济管理、光电信息、生态环境、华侨华人五大攀峰学科群,冲击一流学科;大力培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法学、中国史、力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物理、数学等九大优势特色学科,全力在学科“高原”上建“高峰”。
暨大将重点发力“人工智能+”,在新质生产力相关学科建设方面下大力气、加大投入,聚焦广东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统筹谋划基础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相互促进、融合发展,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碳达峰碳中和等“新赛道”上挖掘学科交叉新增长点,开展从基础到应用的贯通式研究,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拥抱人工智能实现“弯道超车”
南方+:人工智能迅猛发展,对不少学科专业带来了冲击。暨大将怎么发力“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要加什么?
邢锋:学科发展如百舸争流,要实现“弯道超车”,才能脱颖而出。但也要有危机感,人工智能对于传统学科发展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有机会实现“弯道超车”,同时也可能被“弯道超车”。所以,我们要主动拥抱、主动作为,让人工智能和传统学科交叉融合、双向赋能。
暨大很早就开始布局人工智能学科发展,开设的人工智能本科专业2020年开始招生,这个专业深化人工智能与信息处理、物联网、工业工程、机器人、生物医学等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今后,暨大将着力在“人工智能+”上继续下功夫,一方面是学科要像我上面讲到的做到交叉融合;另一方面是不管文经管还是理工医,都要开发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课程,让学生了解人工智能发展现状,从而有意识地去储备相关知识、培养相关能力。
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办大学要回归常识初心,要有恒心定力,要有远大梦想,办学科办专业也绝不能一味追求“热门”“热点”,不然就像追流行歌曲一样,今年这曲风,明年那曲调,永远追不上。因此,我们要以服务国家战略、地方需求和学生成长为导向,让学生未来不仅能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现实问题,更能用所学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创造自己更大的价值。
南方+:会不会新增学科专业?
邢锋:目前正在筹划集成电路学科。在这方面,暨大已有一定的基础和积累,接下来要做的是集中学校内部的优势资源,同时发挥暨大“侨校”的特色优势,面向海外、港澳台吸引集聚人才等创新要素,高起点办好,以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广东需求。
改革永远在路上。我的想法是,学科改革发展应当在原有积淀上,小步快跑、逐步优化、大力提升。我们要及时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调整学科专业,更好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
推动科技和人才要素向县域集聚
南方+:“百千万工程”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在“双百行动”中,暨大是如何发挥自身特色优势服务县域发展的?
邢锋:大学是教育、科技、人才的融合交汇点。我们把服务“百千万工程”作为推动“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抓手,强化学科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发挥专业、人才、技术、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推动形成互利互惠、共建共享的校县合作格局。按照“县域所需、高校所能”的原则,学校组建专业化服务团队,制定“双百行动”实施方案和共建项目清单29项,其中惠州市博罗县13项、韶关市始兴县16项。
暨大团队到始兴宰相粉生产厂调研。
聚焦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和人才要素向县域集聚。依托“百千万工程”县域创新基地,目前派驻了6支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分别帮扶始兴县与博罗县,深度挖掘当地乡村产业关键技术与需求,加强对县域产业转型升级、技术改造等的服务。同时,学校推动科研团队和科技成果与县域产业、企业需求有效对接,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暨大学生为结对县农产品直播带货。
发挥智力优势,全方位提供决策咨询和智力支持。与博罗县、始兴县共建“双百行动”实践基地、县域创新基地、创新创业基地等,推荐专家加入“百千万工程”智库专家库,建立现代农产品产业链(含食品产业链)专家委员会。依托暨南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开展千村调查项目,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言献策。
此外,港澳台侨学子、外国留学生也积极参与到“双百行动”中来。今年寒假选派33支广东省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共计400多人次,其中40多名港澳台侨学子与外国留学生走进乡村、观察乡村发展变化,用镜头和笔触讲好中国故事、大湾区故事、广东故事。
南方+:在当好粤港澳大湾区“智高点”方面,暨大有哪些新谋划?
邢锋:暨大拥有大量的创新平台和高水平科研成果,近年来承担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国家级科研项目数量均位于国内高校前列。去年,学校首个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并正式启动建设,新增1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今后要加速提升科技前沿领域原始创新能力,助力广东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坚持“四个面向”,积极承接国家重点重大科技任务,做好绿色生物制造、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国家网络空间安全等领域的技术储备,力争在解决“卡脖子”关键技术问题方面持续取得突破。创新科研项目组织模式,不断优化“市-校联合项目”“院-校联合项目”等科研项目组织形式。稳步推进生物活性分子与成药性优化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大力推动科技部“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申建工作。深入推进“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等成果转化基地建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新动能。
同时,大力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着力构建暨南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以“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华侨华人研究院”三大国家文科平台为牵引,整合全校文科平台与智库力量,打造重磅咨政报告,提升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能力。充分利用部校共建新闻与传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重要契机,针对国际社会关注问题讲述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持续强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研究阐释。按照“搭大平台、组大团队、拿大项目、出大成果”思路,加大对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的组织策划力度,组建更富竞争力的科研团队,扎根中国大地,助力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加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培育力度,力争产出更多标志性重大原创成果。
“三地五校区”是暨大当好粤港澳大湾区“智高点”的区位优势,未来我们计划推动本科教学整建制,逐步实现各校区专业设置差异化、特色化。根据广州、深圳、珠海的实际发展需求,对各个校区的学科专业设置进行适当调整,更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目前,番禺校区二期工程正在建设中,预计有望在2026年学校120周年校庆前建成;深圳校区也将提质扩容,为学校的学科发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开拓新的空间,进一步拓展暨大服务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深度广度。
南方+:暨南大学作为一所百年侨校,怎样进一步加强教育对外合作,努力成为连接广东和世界的“桥梁”?
邢锋:前段时间,我带队去澳门交流拜访的时候了解到:长期以来,作为华侨最高学府的暨南大学为澳门持续输送了2万多名人才,是名副其实的 “澳门人才库”,当地公立医院里很多医生都是从暨大毕业,新闻出版业也有不少暨大的毕业生,这些校友在澳门各领域书写出骄人的工作业绩,为澳门的繁荣稳定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凭借独特的办学模式、在海内外的广泛影响力和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暨大对港澳台侨学子形成了巨大的集聚效应。截至去年底,在校港澳台侨及外国留学生约占学校全日制学生总数的1/3,也约占全国高校港澳台侨学生总数的1/3。
今后,暨大将继续以“侨”作为学校的立校之本和兴校之源,打好“侨校+名校”牌,坚持“宏教泽而系侨情”的办学宗旨,坚持“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办学方针,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努力将港澳台侨学生培养成为自觉拥护祖国统一、拥护“一国两制”、为港澳长期繁荣稳定和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作贡献的坚定爱国者,让华人和外国留学生熟悉、热爱中华文化,主动担当中外人文交流的文化使者。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暨南人”,全球146个暨大校友组织遍布五大洲。暨大将深入推进华文教育“三化”工作,大力推动华文水平测试、华文教师资格认证、华文教师培训工作提档升级。高质量开展全球华校联盟各项活动,推动华文教育教学研究资源共建共享。完善全球校友组织布局,广泛凝聚海内外校董校友力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洲四海。
【案例】
科技助力小柚果“变废为宝”
在韶关市始兴县,沙田柚是当地重要的经济作物。
“虽然柚子全身都是宝,但其综合利用度暂时还不是很高,比如疏果过程中所摘下来的幼果往往被扔掉,造成了资源浪费。”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白卫滨介绍,从废弃的幼果里,可以提取出具有药用价值的活性成分——柚皮苷,该成分能镇咳祛痰,并有效抑制肺部炎症,目前已经通过Ⅰ类新药临床一期。柚皮苷经过转化可以形成二氢查耳酮,是具有广阔市场潜力的安全甜味剂。
此前,始兴县的柚子种植大多是“单打独斗”,无法达到统一的原料收购标准。为此,白卫滨牵头的“果蔬加工与营养”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联合一家生物医药公司,共同推进柚子深加工产业落地,目前已建成占地1200多亩的中华红柚育种基地,种植优良品种果树4万多株,同时正在布局以“公司+农户”形式建立2.5万亩的柚子种植基地。
“我们还联合企业共建柚子深加工科技小院,加快成果转化。”白卫滨说,占地100亩的原料药及药品智能化生产基地即将开工建设,建成后预计可年加工柚子幼果4万吨、年产柚皮苷片25亿片,产值超过5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