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遵义市以发展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增强工作效能、夯实工作基础、强化育人功能、提升育人质量、丰富育人内涵”为抓手,认真践行“五三”工作法,着力推动新时代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用好三个力,增强工作效能。一是提升政策执行力。印发《遵义市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制定工作目标,明确16条工作措施和工作要求,确保劳动教育落到实处。二是汇聚多方推动力。建立健全党委、政府领导,教育部门牵头,发改、财政等多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汇聚工作合力,推动劳动教育走深走实。三是加大督导驱动力。成立由15个副县级以上干部为组长的督导组,将劳动教育落实情况纳入学期开学工作检查和平时重点工作督导内容,提升劳动教育工作质效。
强化三保障,夯实工作基础。一是强化实践阵地保障。建成市级“职业院校劳动实践基地”15个、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园”1495个,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实训)基地32个,其中省级劳动教育实践(实训)基地14个,全面实现“校校有阵地、县县有基地”目标。二是强化教学师资保障。通过转岗一批、兼职一批、外聘一批“三个一批”工作法,补齐劳动教育师资短板。全市现有劳动课专职教师192人、兼职教师11038人、外聘教师397人,专业、多元的教师队伍为足时保质开展劳动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强化工作经费保障。每年将劳动教育工作经费纳入市、县两级年初财政预算。2021年以来,除每年学校5%的生均公用经费用于劳动教育外,全市累计投入劳动教育经费6678.97万元,为劳动教育提供可靠经费保障。
突出三要点,强化育人功能。一是突出课程教学。以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指导,制定《遵义市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手册(试行)》、县级劳动教育指导清单和评价方案、学校劳动教育课程方案、年级实施清单及配套教程,按每周不少于1课时的要求开足开齐劳动课。二是突出教研工作。将劳动课程建设纳入学校教研工作,强化备课、教学、作品、辅导、考评等常规教学管理,常态化开展课题研究和教研工作,推动教师能力和课程质量提升。三是突出评价改革。探索建设“县对校”“校对师”“师对生”多层次劳动教育及学生素养评价机制,将劳动实践情况纳入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平台计分考评、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
搭建三平台,提升育人质量。一是搭建实践平台。立足有场所、有课程、有记录,为学生搭建实践成长平台,依托平台开设种植、烹饪、手工、园艺等劳动教育课程,经验做法获多家媒体关注报道。如,赤水市、余庆县、绥阳县等地开设的“田园课堂”劳动实践课多次获央媒、省媒报道。二是搭建活动平台。构建“市、县、校”一体化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技能竞赛活动体系,组织开展“劳模进校园”、遵义市第二届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技能竞赛等系列活动。组织学生参加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活动,向与会领导和外国嘉宾展示劳动教育作品,获一致好评。三是搭建争优平台。开展改革试验区、示范县等建设和评选,将劳动教育开展情况纳入“双减”星级示范校创建指标。目前,全市共有全国劳动教育改革试验区1个,省级劳动教育示范县2个、示范校25所,市级劳动教育示范校100所。同时,深挖劳动教育资源,推动各地各校凝练工作案例和教学案例,获评省级劳动教育优秀教学案例40个、优秀工作案例5个,6个劳动课程资源入选国家智慧教育平台。
促进三融合,丰富育人内涵。一是促进“五育”融合。积极探索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融合的有效路径,创新工作形式与内容,充分发挥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二是促进学科融合。大力探索劳动教育与思政、语文、物理、艺术、科学、综合实践等学科融合,寻找各学科和劳动教育的融通点。同时,推动全学科渗透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促进劳动知识和能力在学科间的迁移和转化。三是促进生活融合。在“双减”措施中明确每日家务劳动为学生“必答题”,在住校生管理中落实“绝不让一件脏衣服回家”要求,让孩子们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获得劳动技能、形成正确劳动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