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鼓励各地各校探索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省教育厅先后组织开展三批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征集评选。为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扩大改革的辐射面和影响力,“广东教育”微信公众号推出专栏,介绍各地各校教育评价典型案例,供各地各校参考借鉴。
华南理工大学:突出“五个强化”全面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
华南理工大学积极落实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突出“五个强化”,将师德师风这一新时代教师评价“第一标准”落到实处,引导广大教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努力锤炼新时代高尚师德,争做“四有”好教师。
一、主要做法
(一)强化制度建设,落实师德主体责任
明确党委书记和校长是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第一责任人,院(系)书记、院长为学院师德师风建设第一责任人,先后成立师德师风建设委员会、院(系)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小组、师德专题教育领导小组等,建立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各司其职的师德师风工作机制。完善师德评价制度设计,印发《华南理工大学关于建设师德师风长效机制的实施办法》《华南理工大学教师师德失范行为负面清单及处理办法》《华南理工大学教师职业发展全过程思想政治与师德表现考察办法(试行)》《华南理工大学师生交往指南》《华南理工大学开展师德专题教育工作方案》《华南理工大学师德师风手册》等一系列师德师风建设文件,统筹学校贯彻落实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促进师德师风建设科学化、制度化,工作有规可依、有章可循。
(二)强化考评重点,形成师德评价全链条体系
一是严格对照“十项准则”,对教师思想政治及师德表现进行全面考核,制定5大类共计16条评价指标,综合考察教师思想政治品质、职业道德、师德师风和学术诚信,重点考察其思政表现、爱国守法、教书育人、学术诚信、社会服务等方面。二是将教师思想政治与师德表现贯穿职业发展全过程,师德考评覆盖教师招聘和人才引进、教师资格认定、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人才项目申报、评优评奖、考核评价等教师职业发展全过程,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师德评价。
(三)强化过程评价,构建多维度评价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学校党委、院(系)党组织、教师党支部三级联动的教师评价工作机制,在师德评价中引入“教师个人、团队(系、所)负责人、教师党支部、党委教师工作部、党委组织部、引进人才专班”等多个考核评价主体,把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考评作为党支部发挥政治功能的重要抓手,在教师成长和管理各环节发挥政治和师德双把关作用。二是规范二级单位和教师个人师德评价考核程序,建立逐级审核机制,层层压实责任。二级单位提交《华南理工大学教师思想政治与师德表现考察意见表》及学院党委书记、拟聘团队/系(所)负责人谈话考察表,教师个人提交《拟聘教师思想政治与师德表现承诺书》及思想政治表现鉴定意见。所有材料均存档备查,坚决杜绝教师招聘引进及职业发展过程中对思想政治与师德表现考察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的现象。
(四)强化教育引导,推动师德教育常态化长效化
一是召开学校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会议暨师德专题教育部署会,印发师德专题教育工作方案,引导教师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涵养高尚师德,强化教师队伍思想引领。二是优化新教工岗前培训课程,开辟师德师风建设专项模块,开展“新教工思想政治第一课”活动,学校领导在教师节期间为新教工主讲“思政第一课”,做到教育者先受教育。三是选派高层次人才、思政和哲学社科骨干教师参加国情研修班及各类师德培训,引导教师深刻认识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教育使命和职业责任。四是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月活动,通过学习研讨、榜样宣传、知识竞赛、警示教育等系列活动,引导教师践行新时代师德规范。五是弘扬师德良好风尚,落实师德承诺践诺仪式,组织教师入职宣誓与签订师德承诺书,举行教职工荣休仪式,打造“传帮带”优良传统,让尊师重教文化传承发扬光大。
(五)强化结果运用,对师德失范行为“零容忍”
一是明确违反师德行为的惩处机制和问责机制以及师德失范行为四个等级多维度界定方法和对应的处理条款。师德考核不合格者年度考核为不合格,并在教师职务(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进修培训、考核评价、评优奖励、导师遴选评聘、干部选拔、申报人才计划、申报项目等各个环节实行“一票否决”。二是持续深入开展警示教育,严惩师德失范行为。学校已建立师德违规分级通报制度,学校、相关职能部门、院(系)实行“三级通报”,学校、院(系)定期召开警示大会对教育部公布曝光的违反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典型案例以及学校查处的师德违规情况进行通报,相关职能部门对出现师德违规情况进行处理,有效发挥警示震慑作用。
二、工作成效
近年来,学校师德考评机制不断完善,学校及院系考评流程、方式日趋规范,师德师风作为教师队伍评价的第一标准得以严格贯彻落实。学校的师德模范作用更加彰显,多位教师及团队荣获国家级殊荣。2019年,何镜堂院士获“最美奋斗者”,华南软物质科学与技术高等研究院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20年,瞿金平院士获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黄平教授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朱长江教授获全国“杰出教学奖”;2021年,王永华教授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2022年,建筑理论与创作实践教师团队成功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这是继2018年有机高分子光电材料与器件教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后,第二次获此殊荣。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创建“对话”课堂生态支持高职学生成长——以《组织会议与活动》课程为例
《组织会议与活动》是现代文秘专业的核心课程、校企合作开发共建共享课程,也是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金课”的示范课程。该课程依托企业项目和专业实训,使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训实践,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同时,强化职业初体验、促进技能内化和全面发展。
一、主要做法
(一)“以学生成长”为目标的教学设计
“以生为本”教学理念得以有效贯彻的前提是科学的学情分析。课程教学改革首先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考核评价三个方面进行。
1.与岗位能力衔接的教学内容。课程标准与《现代秘书职业标准》和秘书岗位能力需求对接,构建以培养学生策划、组织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同时把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意识、创新思维写入人才培养目标。该课程还引入课程思政元素,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和美育,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服务意识以及职业道德规范和社会责任感。
2.学思结合的“对话”课堂生态。利用网络学习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提前发布学习任务到智慧平台。学生在对内容学习、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养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线下课堂教学时,学生进行学习成果展示汇报,其他小组提问,学生讨论回答,然后教师总结、再提问。通过闭环的对话模式,促进师生之间多向交流互动,创建平等“对话”的课堂生态环境,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思考的兴趣,形成学习的内生动力。
3.多模态、多维度、过程性的课程评价体系。根据学情分析,高职学生在学习中体现出不同的专长与优势。为了体现“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多元能力,本课程采用多模态、多维度、过程性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课程学习情况进行评定。根据课程性质,将评价指标分为理论、实践和课堂参与度,利用智慧平台数据、教师评价、小组互评和学生自评的组合方式,把成绩评定分阶段融入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
(二)“满足学生个性多元需求”的教学模式
1.线上线下混合式的“个性化”分层教学。由于生源的多样化,导致高职学生个体之间思维模式、智力发展和认知水平的差异。“互联网+”教育开放性、个性化的优势不但能够突破时空限制使教与学随时发生,同时还可利用大数据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设计个性化的学习内容。该课程利用智慧职教平台,开发线上资源,拓展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教师利用智慧平台提前发布课前学习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进行有选择的学习。在线下授课时,教师结合网络学习数据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摸排,实施分层教学,并通过课堂提问、讨论和答疑的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知识需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线下教学的局限,学生通过课上课下、线上线下多种途径获取多样化的资源和精准化的指导,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得以满足。
2.基于学生多元能力培养的“师生发展共同体”。根据专业学生特点,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技能+能力+素养”多通道培养与发展的学科目标出发,以专业社团“秘书事务所”为依托,通过“项目承接+成长评价”的方式促进学生技能内化和多元能力的开发与满足。这既是一个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也是一个融课程、教师、教法变革于一体,不断助推专业发展的过程。
二、工作成效
(一)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能,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打破传统教学的界限,使封闭的课堂走向开放,拓展了传统课堂教与学的时空;利用优质教学资源的支撑,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学习需求;重构课堂教学内容、重塑师生关系,教学过程得以优化、教学效果极大提高。采用真实的项目化教学,使学生将理论输入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实践能力的输出,师生都能在项目实践的体验中反思教和学的过程,实践成果反哺理论学习,形成学习过程积极、正向的循环。
(二)有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学良性互动。通过社团活动和项目的策划、组织、实施的全过程参与,教师在指导的同时,扮演了“后台助手”的角色,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但体会到教师无时无处不在的指导,而且体验到自主探究、团队合作的成就感。教师把教学的主角交给学生,“教”的身份被弱化,课堂成了师生共同探讨知识的场所,师生之间有效互动增强,良好的课堂生态环境提升了教与学的效果。
(三)促进学生技能、能力和素质的多维成长,增强就业能力和职场竞争力。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混合式教学,通过虚拟场景训练和真实项目化实践,以及专业社团“秘书事务所”的业务开展,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训练沟通能力等职场核心能力,培养职业意识与职业素养,从而增强就业能力和职场竞争力。
课程改革五年来,学生承接策划了多次全国、省级、校级大中型会议与活动,如:策划组织广东省秘书技能大赛、承办教育部高等教育秘书学会全国秘书技能大赛、策划组织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深圳技师学校三校联动读书分享会。在参与的各级各类技能比赛中,学生都有非常好的成绩,如:荣获全国高校秘书事务所联盟活动策划比赛特等奖和广东省中文信息处理比赛一等奖,荣获“广东省社会工作实务比赛”一等奖。
东莞市茶山镇第二小学:数智化赋能评价大数据助力成长
东莞市茶山镇第二小学以“过程性学业质量评价、过程性五育发展评价、过程性课堂教学评价、过程性安全教育评价、过程性兴趣发展评价”五大亮点打造以基于“AI赋能、素养导向的过程性评价”改革体系,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主要做法
(一)学科素养导向的过程性学业质量评价
1.运用人工智能高效扫描仪实现作业批改高效化、数据监督自动化。为教师配备人工智能高速扫描仪,对全学科、多样化作业实现自动化批改,形成系统化的数据,实现教师的“减负”。
2.通过多渠道并行、多形式设计实现学业质量监测科学化。一是“创中学品质课堂”下的“课堂成果展示—阶段性学业成果创作”双轨学业质量监测模式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获取与应用。二是学校作业设计小组参照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内容和方法优化作业设计。同时,依托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诊断功能,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广泛实行过程性评价,使评价更科学。三是以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为导向深入实施评价。学校依托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诊断功能,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广泛实行过程性评价,使评价更全面、更具体。
(二)学习素养导向的过程性课堂教学评价。在各科学科素养引领导向下,学校实现以视频为核心、基于AI技术的教学应用,打造二小特色“项目化·创中学”品质课堂。教师可通过分析智能客观的数据,及时改进教学策略。此外,还可以通过课堂智能数据分析学生学习情况,从根源了解学生学习发展。
(三)综合素养导向的过程性五育并举评价。致力于探索学生全面发展教育评价改革新路径,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多维度评价学生成长,以赋分争章形式形成数据收集过程。
德:建立与完善茶山二小的“八大习惯”,规范学生日常行为,切实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
智:制定学生课堂学习“六大常规”,引导学生专注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融合学业质量成果数据进行实时记录,丰富智育评价内容。
体:开创多种特色体育课程,结合体育竞技活动,借助“茶山二小”智慧体育,建立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提高体育锻炼意识。
美:将美育与学校特色“书法”相融合,再通过多元素多学科融合活动,将美育落到实处。
劳:打造大幅的劳动基地,设置班级劳动区域,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在过程中融合家校互动,共同见证学生的劳育成长。
(四)个性素养导向的过程性兴趣发展评价。以个性化发展为评价基点,形成过程性兴趣发展评价体系,打造了涵盖20个科学特色项目的特色少年科学院,为学生兴趣提供多路径选择。同时,开创便民惠生“430兴趣课程”,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形成突出表现、特长数据收集,全方位了解学生的可发展点。同时,我校构建“课前五分钟班级小舞台——多样化活动校级大舞台”学生现场展示模式,旨在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练就信心,在活动中逐步成长。
(五)生活素养导向的过程性安全教育评价。安全作为现在学校工作的重要监管任务,积极将安全教育纳入学校过程性评价范畴,利用AI智能识别系统,形成可视数据,自动识别隐患,实施全员、全方位监管。
二、工作成效
(一)实现教育教学的减负提质。借助AI智能扫描仪,实现了教师教学“减负”的同时,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研时间,提高教学质量。AI智能系统自动将学生的过程性练习变成可视的、有针对性的数据,让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演练,更精确地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二)助推教师专业水平的高质量发展。教师借助大数据精准分析、科学化高效教研及针对性个人成长等发展途径,实现了骨干教师的不断涌现,目前学校已有省名师工作室1个,省科教名师工作室1个,市名校长工作室1个,教育家型校长及教师培养对象工作站1个,市名师工作室2个,学科带头人4人,市级教学能手13人,科学科组、英语科组更成为东莞市“品质课堂”实验教研组。
(三)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方位提升。以“五育”发展为抓手,全方位进步为内在驱动,学生在AI智能大数据评价系统下,文明礼仪、合作探究、文化学习、情感自信发展等各方面得到了积累与进步,营造了浓厚、良好的校园氛围。在更具有针对性的大数据教学及个性化的大环境互动下,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提升,市镇级获奖人次显著增多,体育监测结果更是在东莞市前端。
(四)助力学生个性化发展,奠定人才底基。学生根据自身特长爱好进行思维的拓展与开发,更有质量地提高其个性发展,学校多个学生科学项目获国家级奖项8项,省级以上奖项105个,市级以上奖项209项,书法作品9次入围国家奖项。
(五)筑起校园安全坚实城墙,保障学生安全。借助实时监控,关注学生的常规行为,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过程性记录,及时发现学生异常行为,关注学生心理情绪及行为活动的变化,把握学生动态,为学生幸福的校园生活保驾护航。
上一篇:沈阳市举办教育数字化专题报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