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教育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高等教育 > 重庆工业职院以红岩精神为引领“三聚焦三强化”培育国际匠心汽车人才

重庆工业职院以红岩精神为引领“三聚焦三强化”培育国际匠心汽车人才

发布时间:2024-09-11 20:13:59作者:佚名来源: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近年来,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坚持党建统领,以红岩精神为引领,通过“三聚焦三强化”,校企共育探索培育“怀家国情怀、精核心技术,铸汽车名片”的国际匠心汽车人才,教育引导学生积极投身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构建“职教出海”新范式。

  一、聚焦思想建设,强化“技术报国”大情怀。一是强化理论武装,筑牢思想基石。建立“思政+技能双导师”机制,成立“红星照耀”研习社,通过主题党日、专家讲座、红色基地参观研讨等方式,以“红岩精神”激发师生爱国情怀,以“大国工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社会责任感,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以伟人和科学家的榜样力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奋斗精神和创新精神等,并同实现“中国梦”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师生“强国有我”“技术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二是注重环境育人,涵养精神品质。通过“虚实相生课堂”营造海外工作环境,按照国际企业标准和布局,打造实训车间,将企业文化融入实训文化,通过元宇宙数字时空呈现海外工作场景,开展沉浸式、体验式和互动式学习,强化“学、思、研、行”的教育模式,激发学生勇闯海外与民族车企同进步、共服务的责任意识。三是坚持思政融入,激发责任担当。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注重系统性构建课程内容优化、教学资源合理配置、思政知识有效融入课程体系。充分挖掘课程思政的育人元素,巧妙、自然地将团结协作、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等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内容,有效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教学与育人的高度融合。

  二、聚焦开放融合,强化国际视野大格局。一是跨文化交流,拓宽全球广度。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加强加深海内外跨文化交流学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国际化沟通能力、国际规则适应能力,拓宽国际视野和学生全球广度。学校先后出台外教来华保障措施、在校生出境交流补贴等政策文件,聘请外专外教20余名,推动60余名学生到新加坡、加拿大、英国等国家进行跨文化交流、学习和实践,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坚定文化自信。二是跨领域学习,强化技术精度。利用李雷汽车维修工市级首席技能大师工作室、长安汽车陈思良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平台协助解决海外技术问题,通过参与海外技术培训、协助教师开发双语课程资源、撰写海外技术案例等强化学生技术能力,培养践行“技术报国”的家国情怀,为在国际大舞台显身手打下坚实技能基础。三是跨专业互选,提升人文高度。根据国际通晓的汽车产业标准,校企合作共同研制国内外通用的《汽车售后服务企业人员培训能力标准》,在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两个专业创建“底层共通、中层分设、高层互选”的“跨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满足国际化汽车售后服务人才“走出去”工作岗位的能力需求。学生根据个性化需求跨专业互选学习,如汽车专业学生选修“国际商务礼仪”“海关法与报关实务”等课程,通过“高层互选”,进一步强化学生国际化专业技术与服务能力。

  三、聚焦协同育人,强化人才培养大提升。一是校企共建“中心+工坊+基地”国际化育人平台。学校联姻长安、力帆等中国品牌汽车企业在国内成立全球培训中心,实施“双主体”建设和管理,共建培训中心、共享优质资源、共同孵化教学培训课程。建立墨西哥、巴基斯坦“鲁班工坊”2个,建立埃塞俄比亚、沙特阿拉伯“海外人才培养基地”2个,全球培训中心孵化成果培养校内学生,共育国际化特色人才。二是企业国际岗位标准融合课程标准。联合长安汽车开发适用于海外的“CIC技术培训认证体系标准”,将该标准融入教学中,实现课程标准与海外岗位标准无缝衔接。三是实训任务融合海外典型案例。校企携手打造开放、立体、系统的双语在线课程资源,共享校内教学与企业海外培训资源。校企共建云服务中心,同步海外案例与校内实训,课堂实时融入海外典型案例,深化教学与岗位融合。


原文链接:http://jw.cq.gov.cn/zwxx_209/bmdt/gxxx/202409/t20240909_1360748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教育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金政国信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教育法治网 jy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