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济源示范区紧紧围绕教育高质量发展这一目标,不断创新教育经费管理机制,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积极调整优化教育经费支出结构,着力强化教育经费使用监管,努力提高教育资源经费使用效益,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一、创新工作机制,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
强化政策引领推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按照财政资金投入优先保障教育的原则,会同发改、财政等部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实施意见》《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进一步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推动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经费投入,引导社会资金进入教育领域,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充足的经费保障。
创新经费投入机制。充分发挥济源示范区的体制机制优势,探索构建教育经费投入市镇两级分担机制,明确各自教育经费投入职责,推动教育经费“一个不低于、两个确保”严格落实到位。同时,充分发挥市财政奖补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撬动镇(街道)不断加大经费投入,赋能教育持续健康发展。近年来,济源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例逐年提升,持续稳定在20%以上。
探索多元筹资模式。按照“政府负责、教育牵头、部门支持、社会参与”的原则,积极申报地方政府专项债资金,争取上级资金和筹措市级配套资金20余亿元,新建和改扩建济源市第一幼儿园、济源市实验幼儿园、济源一中附属初中、济水一中、济源职业技术学院等项目,新增优质学前学位1500个、初中学位3900个、职业教育学位5000个。黄河科技学院应用技术学院筹措4亿元,开工建设学院二期工程,预计今年年底建成投用,为本科独立设置奠定了坚实基础。大力争取豫港焦化、济源钢铁、金利金铅、豫光金铅等企业和社会爱心人士捐资助学。近年来,共接受学校基本建设、教学教育和师生奖助等方面的社会捐赠资金达2000余万元。
二、坚持有保有压,优化教育经费支出结构
兜牢兜实“三保”底线。始终把改善办学条件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优先保证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优先保证教育教学正常运转,优先保证教育项目如期建设,确保教育发展稳中有进、稳中有升。近三年,教育经费投入分别达到21.89亿元、28.34亿元、28.88亿元。
强化重点工作保障。坚持教育经费投入“非均衡”策略,聚焦全国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建设、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市创建和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创建等中心工作,针对体音美、心理健康教育等功能室不足,教育教学设施设备改造更新、提档升级等方面,加大经费支出比例,在经费预算上优先预算,在预算执行上优先执行,近三年先后投入41亿元,补齐短板弱项,培植特色亮点,助力济源教育在全省“走在前、作示范”,当好“领头羊”和“先行者”。
严控非必要的开支。坚持“过紧日子”的理念,厉行节约、精打细算,大力压减非重点、非刚性支出,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近年来,做到了办公费、会议费、培训费、公务招待费、因公出国境费用、公车运行维护费等行政经费只减不增。严格落实预算动态调整机制,对支出进度慢、使用效益低的资金予以及时回收并调整用于重点项目支出,有效提高了经费使用效益。
三、强化监督管理,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
规范经费使用管理。严格执行《中小学校财务制度》《河南省财政厅、河南省教育厅关于<规范义务教育经费管理工作指南>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制定《济源市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支出管理办法》,严把教育经费的使用范围、审批程序、绩效评价等关键环节,充分利用直达资金监控系统和预算一体化预算执行监控预警模块等信息技术手段,对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管,确保每一笔经费使用都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有据可查。
加强指导督导检查。强化教育经费支出预算分析,及时发现并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下发催办函和建议书,指导各相关科室、基层学校严格按照财务规定,今年年初以来“纠偏扶正”不合理经费支出93.3万元,有力提高了经费使用效率和效益。与此同时,采取抽查、审计等方式有针对性地指导基层学校精准使用财政资金,把有限的钱全部都用到“刀刃上”,坚决杜绝“撒胡椒”现象发生。
从严从实追究问责。健全“花钱必问效、无效必究责”的教育经费使用管理机制,强化教育经费使用“事前绩效评估、事中绩效监控、事后绩效评价”原则,全面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严格落实财务纪律和要求,对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依纪依规严肃追究问责,确保教育经费使用公开透明、高效廉洁。
(济源示范区教体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