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大学生就业》刊发了省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余孝其署名文章《提升高校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配度》,一起来看全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眼提高创新能力,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四川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入开展“对标竞进、争创一流”活动,不断推进“招生—培养—就业”一体联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高校学科布局和专业结构调整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全省重点产业发展需求,不断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一、以优化学科专业设置为抓手,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人才自主培养水平和质量。四川以统筹管理为基础,调整六大优势产业、新兴产业专业学科设置,优化院校学科专业设置,强化实习实践与科研育人,在五个方面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是加强学科专业设置统筹管理。研究制定《四川省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实施方案》,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服务支撑四川新型工业化建设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以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顺应全省适龄人口规模结构变化趋势、产业发展需求、社会民生需要,有组织地支持和引导高校设置我省产业发展紧缺的专业和新兴学科专业。二是聚焦六大优势产业调整学科专业。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在量子科技、生物新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高性能医疗装备等领域布局紧缺本科核心专业,在卫星网络、钒钛稀土、锂电及有色金属材料等领域布局紧缺专科核心专业,在智能终端、钒钛稀土等领域布局硕博核心学科,填补我省学科专业空白点。三是支持开设优势产业新兴领域相关专业。分类引导高校主动布局人工智能、前沿新材料、储能技术、仿生机器人、碳达峰碳中和等六大优势产业新兴领域相关专业。四是着力优化院校学科专业设置。支持高校立足办学基础和优势,对接园区、行业和产业,建设面向产业的优势学科专业集群、现代产业学院等,增强学科专业服务行业产业的能力,抢占科技人才培养高地。五是强化实习实践与科研育人。完善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机制,实施高阶课程建设计划,建设一批体现前沿技术成果、最新科研成果和技术创新成果的高阶课程,推动科研反哺教学。建设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和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支持学生到企业、科研院所、实务部门实习实践实训,增强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
二、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重点,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提供人才支撑。四川以服务国家战略为核心,着力培养专业人才、实用人才、解决“卡脖子”问题人才和紧缺人才,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努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一是着力培养“高、精、尖”专业人才。加快推进“双一流”学科和“贡嘎”计划建设,突出“高、精、尖”持续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打造四川特色和优势的一流学科体系。二是着力培养拔尖实用人才。建好国家级和省级一流专业、应用型品牌专业建设点,打造一批布局合理的高水平特色优势专业群和优势特色专业。鼓励高校对标国际建设本科专业,持续推进各类专业认证评估工作。三是着力培养解决“卡脖子”问题人才。持续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加快构建“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态,着力提高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解决“卡脖子”“卡脑子”“卡嗓子”的问题提供人才保障。四是着力培养急需紧缺人才。设立新兴专业建设专项,在省级层面推动建设一批紧缺急需专业和新兴专业,促进有关领域提高办学水平和培养质量。五是构建国家战略人才培养机制。有组织地优化招生计划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全省招生计划统筹,加强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预测,完善省、校两级招生计划编制管理体制,加大对高校分专业计划安排的指导力度,深化“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改革,构建毕业生职业发展跟踪调查机制,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三、以实现人人皆可成才为目标,推动高校分类特色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分类推进高校改革。明确各类高校发展定位,建立分类管理、分类评价机制,引导不同类型高校在不同领域、不同赛道塑造并发挥优势,追求卓越、办出特色,更好满足社会发展对多样化多层次人才的需求。四川着眼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结合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分层分类推动高等教育改革。一是分层分类构建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人才贯通培养机制,完善“本硕博”贯通培养机制,深化书院制、导师制、学分制改革。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支持高校与企业建设面向产业的学科专业共同体,推行1+X证书制度、现代学徒制、订单式培养。建立高水平国际合作机制,持续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探索新时代国际科技合作新机制。完善人才引育工作机制,加强梯队建设,把政策重心和工作重点放在培育青年科技人才上,完善优秀青年人才全链条培养力度。二是分层分类打造特色品牌院校。深化研究型高校建设,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卡脖子”技术背后的科技问题,创新基础研究范式和组织模式,大力推进实施战略性科学计划和工程,持续提升高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制化能力,组织开展大科学问题研究。实施应用型高校品牌工程,出台《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大力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重点打造一批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示范带动各类本科高校主动面向产业行业需求办学。强化职业型学校建设,统筹职业教育布局,深入推进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大力推进中职“三名工程”和高职“双高计划”,积极创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探索建设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重点支持符合全省产业发展战略、地区产业布局和区域发展需要的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建设,稳步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三是分层分类培养优势产业人才。聚焦六大优势产业人才需求趋势,加大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高校分学科专业计划安排的指导力度,适度扩大硕博层次的食品轻纺、先进材料等领域专硕、专博招生计划,支持能源化工等“双碳”领域人才需求旺盛的领域专业增加招生计划,削减专科层次的医药领域专业招生计划,有针对性地为各个行业领域高质量发展输送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高素质人才。
四、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为导向,用心用情做好就业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必须抓紧抓实抓好。四川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就业若干政策措施》,省级部门先后出台“稳就业十五条”“促青年就业创业十三条”“促青年就业创业三十五条”等政策文件,在全国首创“书记校长联系百家企业活动”,深入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就业创业指导和校企对接、招聘服务活动,用心用情推动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一是强化统筹协同,汇聚促就业合力。提早谋划2025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将就业工作开展情况与高校招生计划、绩效考核、经费拨款等挂钩,督促高校全面落实就业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强力推动就业“一把手”工程在高校落地落实。加强跨层级、跨部门的工作统筹与联动,与省级相关部门紧密配合,共同研判就业形势,精准对接2025届毕业生的招聘需求,创新举措,优化供需匹配机制,为毕业生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就业机会。督促指导市州加大对属地高校的政策扶持与资源投入,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坚实保障。二是深挖岗位资源,拓宽就业渠道。持续开展省内省外集中访企拓岗,搭建省级供需平台,多方联动拓展就业需求岗位资源。常态化推进高校书记、校长联系百家企业专项行动,指导高校加大对民营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新质生产力企业优质岗位挖掘力度,鼓励高校、二级院系领导及教师定期走访企业,精准对接企业和毕业生需求,全方位、多角度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就业质量提升。积极发挥公共部门示范作用,深挖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存量,扩大国有企业招工规模,增加基层项目招募计划,千方百计通过挖掘政策性岗位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三是搭建供需平台,优化指导服务。多渠道搭建供需平台,充分发挥校园招聘主渠道作用,指导高校持续开展“万企进校园”活动,织密“省—校—院”三级招聘网,通过举办形式多样、行业特色鲜明的招聘会、宣讲会等活动,为毕业生提供一站式求职服务,搭建便捷高效的就业服务平台。毕业生离校后,教育部门积极配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采取公益性岗位兜底等措施,确保有就业意愿的重点群体毕业生年底前全部实现就业或处于见习状态。指导高校加强就业安全教育,帮助毕业生防范“黑中介”“有偿实习”等就业陷阱,会同有关部门依法严厉打击招聘欺诈、恶意解约、“培训贷”等违规违法行为,切实维护毕业生合法就业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