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学生代表回信,对他们予以亲切勉励并提出殷切希望,在广大高校师生中引发强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将矢志不渝地投身创新实践,勇担时代使命,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广阔天地中更好展现才华。
积极创新实践,深入互学互鉴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赞扬参赛学生代表以大赛为平台,用在课堂和实验室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创新实践中增本领、长才干,在互学互鉴中增进中外青年的友谊,这很有意义。
“大赛的经历不仅是我们科研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更是迈向未来的起点。”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让大赛冠军、“哪吒”项目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吕晨昕深受鼓舞,他表示,将通过持续的科技创新与实践,推动相关前沿技术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对项目的每一次深度挖掘,都离不开一场和创新相关的头脑风暴,大赛金奖项目“凌芯科技”负责人、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生朱钰可说,在实践中感受到了自己在创新能力方面的提升,未来将坚持创新思想,为推动科技进步贡献青春力量。
“这是我们除书本之外培养创业能力、创新意识的重要场域。比赛激发了我们的创业热情,也让我们结识了同行的伙伴,激励我们追随自己所热爱的事业。”大赛金奖项目“寒序科技”团队负责人、北京大学硕士生朱欣岳说。
“作为一名德国学生,有幸参与比赛并和世界各国的优秀学生交流令我感到惊喜!”大赛参赛项目“MTR智能舵机和变胞机器人”团队成员、柏林工业大学研究生罗伟哲想到了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我相信,世界科技的未来与中国的创新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我愿意为促进中外科技交流贡献我的青春力量。”
弘扬科学精神,投身科技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深深激励了每个渴望创新、积极投身创新的青年学子和教师,让大家更加坚定了投身科技创新的信念与决心。
大赛(2023)亚军、清华大学项目“深言科技”团队成员王禹杰表示,作为新时代的学子,要弘扬创新精神,积极参与创新活动,敢于创新、勇于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南京大学副校长、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周志华为团队在“AI+卫星”领域的创新项目获得金奖感到无比自豪。他表示,近年来,学校通过有组织科研,全面加强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未来,将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继续引导学生弘扬科学精神,积极投身科技创新,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创新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让我们倍感振奋、深受鼓舞,也给我们的创新教育指明了方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常务副院长朱东杰表示,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弘扬科学精神,积极投身科技创新,为促进中外科技交流、推动科技进步贡献力量。
大赛金奖项目“皓齿玉成”负责人、南京医科大学本科生蒋骋昊表示,作为一名医学生,将以此次参加大赛作为一个新的起点,继续深耕科研,挑战医学难题,投身科技创新,在创新实践中增本领、长才干。
营造良好氛围,服务强国建设
“今年上海交大承办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对学校全体师生来说,既是一份责任,也是一份荣誉。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关心青年的成长和发展,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引导青年学子积极投身科技创新。”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表示,学校将继续强化校企科研合作,促进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服务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让更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团委书记吕媛表示,着眼于信息化、国际化、创新性的新时代人才需求,要坚定不移、全力以赴弘扬科学报国精神、培育校园创新文化、激发青年创新活力、关心青年成长发展,引导青年为建成科技强国、教育强国贡献力量。
“当代大学生处于知识积累和探索的关键时期,引导他们参与科创活动,既是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也是为国家培养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复旦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材料科学系教授蒋益明表示,未来,学校将持续营造浓厚科创氛围,鼓励学生用在课堂和实验室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培养科技创新青年人才贡献力量。
“我们要努力创造充满活力与生机的创新实践生态环境,注重引导学生将项目研究与科技前沿、产业关键领域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多资源协同、全社会参与,持续探索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让青年力量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绽放光彩。”西安交通大学参赛领队、实践教学中心副主任陈立斌表示。(统稿:记者 张欣 采写:记者 任朝霞 张欣 任赫 阿妮尔 方梦宇 焦以璇 冯丽 胡若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