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教育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媒体专栏 > 共同撑起青少年心灵“守护伞”

共同撑起青少年心灵“守护伞”

发布时间:2024-10-23 01:39:52作者:佚名来源: 教育部

  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是建设教育强国、健康中国的重要内容,是党中央关心、人民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关心广大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成长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2023年4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标志着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上升为国家战略,摆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今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让广大学生朝气蓬勃、追逐梦想。

  如何使心理健康工作得到进一步重视?如何让相关教育体系更加健全?如何做到监测预警更加完善、服务保障有效提升?10月18日,由民进中央和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承办的全国政协“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守护青少年成长”双周协商座谈会在京召开。来自不同领域的委员、专家与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汇聚一堂,为答好这道守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答题”积极建言资政、广泛凝聚共识。

  “五育并举”强载体

  《行动计划》提出“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理念,用“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体强心、以美润心、以劳健心”首次开创性地阐释了“五育”与心理健康的内涵关系,为学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方向和思路。

  会上,多位政协委员和专家围绕创新“五育”促进心理健康的载体,健全长效机制提出意见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武汉理工大学党委书记信思金认为,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聚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遵循教育规律上下功夫,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上下功夫,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内容有机融入、贯通编入思政课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实现全学段接续关注心理问题学生、全链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全方位呵护学生健康成长。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研究员谢敏豪提出,通过“以体强心”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建议大力宣传运动有益于疏解心理压力、促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提高大众对积极参与运动重要性的认知,培养青少年养成主动运动的好习惯,为青少年提供科学运动与预防损伤的知识与指导,并加大体育运动成绩在学生综合评价中的权重。”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第二中学艺体中心主任孟艳一直关注美育教育对于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促进作用。她表示,各级教育部门应组织专题培训,提升教师对美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重要性的认识,优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配置,形成由心理教师与美育、思政教师为主导的协作团队,开发以艺术为载体的系统心理课程,加强美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实践。

  应邀参加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重庆谢家湾教育集团党委书记刘希娅分享了她所在学校的教学实践。“无论是初中部还是小学部,保证孩子们每天一节60分钟的体育课,每天2小时运动时间,10小时睡眠时间。”这样的教学方式带来的结果是:孩子们在质量监测中学业成绩A+以上的能达到60%,A以上的能达到95%以上,呈现出身心健康、思辨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强等群体素质。“要限制中小学唯分数论、过渡内卷的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以考入清华北大人数为指标的优质高中评价方式,降低中小学‘生师比’,让学生们在学校有更多的优质体验。”刘希娅表示。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高金凤在调研中发现,目前还存在部分教师在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方面不能为、不愿为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教师关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储备不足;二是激励教师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机制不健全;三是教育考察测评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应加强各类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队伍的专业能力建设,加强相关学科与师范院校能力建设,培养大批专业化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领域人才,保障专业工作由专业人员实施开展。”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董奇说。“建议教育主管部门牵头健全激励教师创新的机制,在评优评先、职称晋级等方面对心理健康工作有所倾斜,并将教育考察测评与心理教育联系起来,以科学评价推动教师研究学生心理,关注学生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过程与学习动机的相关性。”高金凤表示。

  建设体系求精准

  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蒋毅看来,做好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仍面临诸多困难挑战。

  “一方面,有些尚未达到临床诊断标准但却是影响心理健康潜在因素的脑认知活动异常问题,往往难以被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及时发现和恰当干预。另一方面,心理活动容易受到社会文化和家庭环境的塑造,以现有的专业力量难以满足日趋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蒋毅表示。

  “因此,更全面、准确地描述当今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深入揭示其背后的多种机理、研发有效教育促进和干预方案,已成为当今我国脑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领域研究者重要而紧迫的科研任务。”董奇提出,大力开展脑智发育基础科学研究,努力揭示相关问题的内在规律,推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结合衔接,为提前预防、及时预警和有效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蒋毅也认为,应加大对心理与脑认知前沿技术研发投入,持续加大心理和认知科学的科普力度。同时,基于身心健康筛查结果,关注重点问题人群,深挖背后可能存在的神经障碍等内在原因和校园、家庭暴力等外部原因,做好及时、精准干预。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党组书记沈蓓莉一直很关注低龄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她看来,儿童缺乏知识经验和社会阅历,心理社会性功能尚未成熟,无法察觉心理异常并自我调节。一旦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发现和干预,可能导致心理障碍和罹患心理疾病。

  “因此,要早关注、早识别、早干预。加强对儿童的教育引导,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小学日常教学内容。提升家庭、学校、幼儿园和校外教育机构等的养育、教育认知和方法。对儿童加强生命教育,增加儿童体育活动和劳动实践的时长,扩大对困境儿童公益援助。”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院长王刚提到了儿童青少年的自伤自杀问题。“儿童青少年绝大多数的自伤自杀是抑郁症等精神疾病所致,是医学问题,而不是单纯的心理问题。在当前学校的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心理服务资源没有与医疗资源有效协同。应当采取‘预防-筛查-诊断-治疗-管理’的医学综合服务模式解决儿童青少年自伤自杀问题。”王刚建议,筛选、优化和整合有充分循证医学证据的AI类技术和产品,在防、筛、诊、治、管等各个环节发挥助力作用,如在筛查环节,通过采集面部微表情、语音、心率、皮肤电、步态等多模态信号,提升筛查准确度;在诊断环节,使用大模型进行AI辅助诊断,大幅提升诊断准确率等,提高青少年自伤、自杀的总体干预水平。

  “不仅于此。我认为可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于整个青少年心理健康领域,开发智能测评系统、个性化辅导工具等,提高心理健康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沈蓓莉表示。

  委员和专家们都认为,应以“精准评估”带动“精准防护”,“从面到点”地做好针对性工作,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道路。

  “家校社”协同聚合力

  “学校、家庭、社会”三大教育系统,共同贯穿了人的整个发展过程。强化“家校社”协同育人,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要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支撑,更是呵护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举措。

  这是与会委员和专家的共识。

  然而,委员们在调研中却发现,在实际工作中,“家校社”三者长期分离,各自演变为独立的教育生态系统,定位不准、协同不力。对此,全国政协常委、民进安徽省委会主委李和平建议“家校社”协同呵护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家庭要赋能奠基。家长多陪伴子女,注重言传身教,不断提高处理亲子关系和家庭冲突的能力。学校要认真履责。按标准配备心理辅导室和老师,开齐上好心理健康课,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测评,‘一生一案’持续跟踪。社会要多元支撑。建立健全卫生健康与教育部门协同机制,探索建立‘全时段、多平台、一站式’心理健康服务模式。既分工合作、发挥各自优势,也彼此融入、凝聚育人合力。”李和平表示。

  结合香港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防治经验,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会务顾问陈卓禧也提出了社会各界多维发力的意见建议。

  他建议,为教职工提供训练,及早识别、支援和及时转介有危险警号的学生。编写有关手册和指南,规范操作,指导学校应对突发情况,使学校成为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第一线。通过学校、街区和群众组织对家长进行教育,改变传统观念,提高家长对青少年成长的认识。政府动员和支持志愿者团体和专业社会服务机构,提供专门心理健康和情绪辅导,由社会服务机构设立线上支援队,搜索和接触边缘和隐蔽青少年,以线上和线下方式适时介入、支援和辅导。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天津市委会副主委孟冬梅认为,目前各部门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统筹协调机制不健全,部门之间沟通渠道尚未完全打通,没有形成合力,青少年心理健康“防护网”还没有真正织密织牢。

  “建议由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制定一体的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职责,建立定期会商制度,打通部门之间联通协作的关卡,推动教育、民政、妇联、卫生、司法、宣传、网信和公安、街镇等部门协同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孟冬梅表示。“我相信,在政府和全社会广泛重视,各方面齐心多维发力下,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必定得到提升,我们的下一代必定能抵抗各种心理压力,茁壮成长。”陈卓禧说出了与会委员和专家的共同心声。(记者 吕巍)

  


原文链接: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2410/t20241019_115821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教育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金政国信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教育法治网 jy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