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六天,又是4月28日了,回想起来,我在这片土地已经奋战四个春秋,交了那么多的‘穷亲戚’,走过那么多‘泥水路’,吃过那么多的‘方便面’,写满了那么多的记事本,多少酸甜苦辣都被打赢脱贫难攻坚战的喜悦一并埋葬了,张海亮加油,站好最后一班岗,给自己驻村之旅画上圆满的句号......”,安徽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张海亮在自己的扶贫日志上这样写道。
张海亮是作为安徽省第七批选派帮扶干部于2017年4月28日到涡阳县西阳镇王桥村驻村扶贫的,担任驻村扶贫工作队扶贫专干、副队长。四年的驻村经历让他的体型消瘦了,白头发多了,但他的精神却更加的富裕了。四年来,他不忘选派初心,牢记驻村使命,无论严寒酷暑,坚持吃住在村,沉下心来,扑下身子,苦干加实干,为王桥村的脱贫攻坚事业奉献着自己的汗水和智慧。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如今的王桥村2017年实现贫困村出列;贫困发生率由10%降到了0%;村集体经济收入从无到有,2020年增加到60万元;贫困人口人均年收入超过10000元;建成了“一村一品”林特产业达标村;村党建工作卓有成效,获评亳州市五星级“基层党组织”和五星级党员远程教育站点。由于工作出色,张海亮2017年、2018年、2020年三年在选派干部年度考核中获得优秀等次,并获得了任期优秀。
宣讲政策,做一抓双促的践行人
2017年的王桥村给张海亮的第一印象是“老、破、脏”三个字。干部年老、村部破旧、环境脏差。他就寻思“农民要致富,关键靠干部”,没有好干部,国家的扶贫政策再好也无法得到扎实推进和落实。张海亮以前在学校里是党总支秘书,他知道党建工作对一个单位发展的重要性。为此,他选准“党建”为抓手,改变王桥村的落后局面。他们协助乡镇完成了村两委干部的重新选拔任用,实现了干部的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积极筹措资金建成了标准化党群活动中心;通过新时代实践站、党员活动日等形式定期为村里党员上党课,四年来他为王桥村党员讲授了“两会解读”、“扶贫十大工程详解”、“党章的历史沿革”、“一抓双促共产党员作用的发挥”、“十九大报告解读”、“如何做新时代合格的农村党员”、“新冠疫情下谈社会主义优越性”等十余堂党课.....一系列的“软硬兼施”的措施让王桥村的干部实现脱胎换骨,工作积极性得到了极大提高,王桥村由以前的软弱涣散村华丽转身,在2020年获评亳州市五星级基层党组织和五星级远程教育网点。村里的老会计郑文江说道:张老师上党课,道理能讲透,大家都爱听,连我这个快要退休的人都有了继续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信心和决心。
壮大经济,做农村产业的引路人
2017年的王桥村是一个地地道道贫困村,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23户,447人,贫困发生率高达10%,没有像样的产业,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如今的王桥,村子有钱了,环境变美了,支柱产业有了,人也有精气神了,家家户户果园连成了片,随处可以听到“咩咩”山羊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一切的变化都始于工作队的到来。为了壮大经济,张海亮和工作队做了三项努力。
第一项努力就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殖。工作队为王桥村开出了“科技助力产业”的良方,制定了“赶着山羊奔小康”、“栽上果树寻致富”双轮产业发展思路,依托村里的农民合作社——“伟侠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安徽科技学院科技扶贫示范基地”。基地自2018年5月成立以来,他先后邀请了30多名农业专家来指导工作,引进了“五月鲜”、“夏甜”、“白如玉”等优质桃子品种;注册了“伟侠”、“晓侠”两个商标;帮助合作社成功申请了亳州市“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在基地的带动下,王桥村的果蔬产业从零起步,已发展果树种植700余亩,大棚蔬菜200余亩,建成了“一村一品”达标村,年产各类水果超过800吨,蔬菜超过300吨。对于养殖业,他充分利用安徽科技学院安徽牛羊实验研究中心,邀请专家来村举办养羊培训班,鼓励全村有劳动能力农民养殖安徽白山羊。现在王桥村养羊的贫困户占贫困户总数的60%以上;养殖超过6头山羊的达标户已达到30家,每只羊除了享受特色产业政府补助的400元外,还能净收益200多元。
第二项努力就是争取项目,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跑项目,要资金是他的重头工作。光2020年上半年,张海亮就协助工作队长为村争取到了“阳光草莓大棚”、“振兴农业发展公司”、“禽类养殖大棚”三个项目,引入资金123万元,这些项目落地将为村年增收10.7万元。四年来,在他和工作队的努力下,温氏养猪大棚、一村一品、村级光伏电站、生态养殖、生产车间等一大批项目落地王桥,2020年王桥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60万元。
第三项努力是积极推动校地合作,推动消费扶贫工作。早在2017年9月,张海亮看到省委办公厅要求帮扶单位要大力开展在贫困地区的面向采购的通知,就兴奋起来。他意识到这是帮助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推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重要契机。他和工作队长立即草拟了学校的实施方案,并回校接洽实施。2017年底,王桥的蔬菜首次运到高校食堂。安徽科技学院的消费扶贫工作从2017年的10万元,2018年50万元,2019年的104万元,2020年的152万元,一年一个台阶,销售额持续增加。在他的联系下,校地合作进一步深化,伟侠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爱家食用油、正宇面粉等企业正式成为了安徽科技学院食堂的定点采购企业。此外,他还策划了王桥村农副产品进校园展销会活动,来自王桥的山羊肉、土鸡、手工粉丝等农产品成为了校园的畅销货。
扶智扶志,做脱贫动力的激励人
扶贫要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张海亮意识到要从根本上改变王桥村落后现状,就要启发民智,激发斗志,他向工作队队长提出了“贫困劳动者技能培训”的建议,立即得到了队长的认可,此举也得到了涡阳县人社部门和安徽科技学院的支持。2017、2018年,他亲自制定了“果树栽培”、“蔬菜种植”两期农民技能培训的计划,并承担《农产品市场营销》等课程的教学。2019、2020年参与制定了西阳镇首期和第二期干部能力素质提升大讲堂的培训方案。培训内容涉及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特色种养殖技术、农村矛盾化解、农产品营销等内容,参训学员超过500人次。经过培训,很多建档立卡贫困户系统的学到了发展技术,走上创业的道路,成功脱贫致富。王振侠就是其中的一位,她面对安徽电视台记者采访时曾说:“我们在基地打工,一年务工收入有8000多元,张老师还经常请专家给我们培训,现在我也学会了怎么种植管理果树,自家种了4亩桃树,有了这门技术,我们对脱贫致富奔小康更有信心了。”
心系百姓,做贫困人口的暖心人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积淀多少真情”,四年来,张海亮每月遍访成为了工作常态,每天他把走访的问题的心得写下来,整整写满了七本。在走访中,朱继武的儿子朱英杰因为家庭贫困,母亲憨痴,老朱常有让他辍学去打工的想法。张海亮得知以后,严肃的批评了老朱,又苦口婆心地劝导小朱:读书是穷人最好的出路,越穷越要读书,否则难有出头之日。他又帮小朱申请了“雨露计划”和“国家助学金”等资助。小朱终于放弃了辍学的想法,努力读书,在涡阳县举办的数学竞赛中获得一等奖,参加2020年高考,成绩599分,超过一本线75分。朱继武老人现在逢人便说:没有张老师的当头一棒,这个孩子就要毁在我手里了。李会廷有严重的腰间盘突出,脊椎压迫神经,让四十出头的他坐立难安,每天冲着自己的聋哑媳妇和上小学的孩子大吼,当得知他家的情况后,张海亮三次上门宣传健康扶贫“180”政策,劝说他及早手术治疗,并帮他联系了蚌埠医学院附属医院的骨科专家亲自为他做手术,手术很成功,如今的李会廷已经彻底的摆脱了疼痛的折磨,还能从事公益岗位,实现了稳定的脱贫。
在走访中,他得知村上有好多养鸡户的土鸡蛋卖不出好价钱,他就想何不把这些鸡蛋收集起来卖到学校呢?说做就做,他立即联系学校的二级分工会,动员教职工买鸡蛋。每次回校,他都利用自家的小轿车为贫困户代售土鸡蛋,做起了“小鸡蛋的大文章”。从2019年初到现在,鸡蛋销售额超过1万元。建档立卡贫困户李建说道:“每两个礼拜,张老师就来运鸡蛋,以前养鸡怕多了卖不掉,现在怕少了供应不了,工作队真是帮我们的大忙了!”
经过持续的帮扶,如今的王桥家家户户水泥路通往村文化广场,文化墙、文化亭、文化廊、文化石等彰显了新王桥的文明乡风,傍晚时刻,人们高兴地在广场上跳起了广场舞。张海亮看到这一切,从心底感到高兴,但他还清楚地明白,脱贫攻坚虽然已经打赢,但王桥村离乡村振兴的要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下定决心,继续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对党的庄严承诺!(王明蕾 特约通讯员:李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