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教育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媒体专栏 > 优化管理野蛮学生体魄

优化管理野蛮学生体魄

发布时间:2021-05-28 14:59:24作者:来源: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既是每个家长的心愿,也关系着祖国的未来,然而现实中受多种因素困扰,广大中小幼学生日均户外活动量不足,“小眼镜”“小胖墩”明显增加。

  今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加强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课、保证体育活动时间、完善体质健康管理评价考核体系、做好体质健康监测等8个方面开出“药方”。当前,各地教育系统正在着力加强管理,努力提升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做好监测与干预,建立闭环管理体系

  当前,为确保中小学生每周参加3次以上中等强度的体育活动,限制中小学幼儿园电子产品的使用,浙江已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实施学生体测向社会公布制度。和浙江一样,其他省份也都在本行政区内统筹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逐步建立健全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体系。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与体质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张一民分析说,教育部长期高度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印发《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方法》等文件,着重强调了各地各校要建立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制度,有力推动了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提升。

  《通知》提出,要建立完善以体质健康水平为重点的“监测—评估—反馈—干预—保障”闭环体系,同时要认真落实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制度和抽测复核制度,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

  记者调查发现,全国多地都有类似做法。北京市教委要求每年3月底前将上一年度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向各区通报并向社会公示;四川省把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结果纳入当地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在江苏,每年孩子们都会带回家一份省学生体质健康报告书,上面详尽列出了身体质量指数等7项指标的测试与评价。

  “实施监测的目的是科学干预。”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储志东表示,随着监测工作的深入,《通知》提出的“闭环体系”的建设已经迫在眉睫,要抓紧反馈、干预和保障机制的建设,拉长学校体育和健康教育“短板”。

  抓住评价与考核,扭转现实困境

  “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时间”是对广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要求。记者采访时发现,一些地方对学校体育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在一些学校,挤占、挪用体育课的情况依然存在。

  为此,《通知》明确,要完善体质健康管理评价考核体系,把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纳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评价考核体系。

  在云南,中考体育改革因分值提升曾引发广泛关注。在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院长聂真新看来,场地、经费、师资一直是制约学校体育运动开展的瓶颈问题,但自从“抓住了评价这个牛鼻子,问题得到改观”。

  分数本身并非改革的目的。云南省教育厅体卫艺处有关负责人曾表示:“我们提高中考体育分值的目的,就是让学校更加重视体育,让家长、社会更加重视学生体质健康,引导教育回归本位。”

  注重质量和时间,聚焦教会勤练常赛

  一项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研究所开展的调研显示,中小学生尤其是城市中小学生放学回家后,89%以上不被允许到户外进行活动。从下午4点到晚上9点,学生几乎处于“静止”状况。

  此次印发的《通知》强调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明确了体育家庭作业制度;同时,明确了中小学各学段体育课与体育锻炼的时间。要聚焦“教会、勤练、常赛”,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学校体育教学模式,让每名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

  “《通知》的出台恰逢其时。”张一民说,这将有助于进一步明确有关部门、学校、家庭各自在学生体质健康管理中的责任,共同促进中小学生体质健康。

  当前,在全国很多地区,体育家庭作业成了中小学生的最爱,花样翻新的亲子活动使千万家庭的氛围更加融洽。“希望每天1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和每天1小时校外体育时间能够收到‘1+1>2’的效果。”储志东坦言,聚焦离不开“教会、勤练、常赛”六个字,其中教会在课堂,常赛在政府、社会和学校,而勤练则离不开家长。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研究所所长吴键也指出,学校是主阵地,体育课的质量要抓好,还必须打破课内课外的关系,实现体育运动空间与时间突破,特别是居家锻炼要落到实处,同时对学生的膳食教育也不能放松,教育部门要给予指导。(记者 缪志聪 李小伟)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教育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金政国信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教育法治网 jy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