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工程学院着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打造“理论课堂”“实践课堂”“情景课堂”“一线课堂”等“四大课堂”,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和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合,推进“三全育人”格局构建,赋能学校高质量发展。
聚焦课程主阵地,打造党史学习教育“理论课堂”。牢牢把握课堂主渠道、主阵地,将党史学习教育内容有机融入以思政课为核心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探索课程思政突破创新,形成协同效应。
聚焦思政课关键课程,内容更新、方式创新。梳理明确思政课程与党史学习教育的结合点、落脚点,探索形成思政课必修课党史学习教育指南,结合学生特点,创新载体方法。学校立足校内课堂、重视社会课堂、拓展网络课堂、发掘心灵课堂,将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党史学习教育结合贯通,构建起交互性、情境化、浸染式的课堂形式。
聚焦各门课同向同行,完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系统挖掘梳理各门课的党史资源,将党史教育内容有机融入,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
用好红色资源,打造党史学习教育“实践课堂”。学校积极搭建红色社会实践平台,通过“沉浸式”体验教育,让旧址遗址成为党史“教室”,让文物史料成为党史“教材”,让英烈模范成为党史“教师”,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组织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上好“党史课”。学校积极推动校馆合作,与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周恩来纪念馆、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等共建德育基地,用好用活丰富红色资源,按照党史脉络、突出红色因素设计社会实践路线,引导学生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坚定理想信念。
激发青年学生党史学习“代入式体验”。学校组建学生党史故事宣讲团,聘请革命遗址遗迹、纪念场馆优秀师资担任校外导师,指导青年大学生开展现党史宣讲志愿服务,实现从“听学”到“讲学”转变。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学习内化,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勾连,融入自己的思考和情感,通过舞台剧、微视频、朗诵等形式将红色故事送到同学身边,化抽象理论为鲜活事例、化被动学习为主动接受,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
探索新模式,打造党史学习教育“情景课堂”。学校持续推动周恩来精神进校园,着力将周恩来精神嵌入党员干部教育、植入学生日常活动、融入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恩来精神进校园”情景教学等方式,探索并形成一套全方位深度融合和行之有效的“理想信念教育南工程模式”。
讲好红色故事,唱响时代教育主旋律。定期举办“恩来精神进校园”宣讲会,把红色资源转化为现实教育资源,将周恩来精神厚植到每一位党员干部和青年学生心中,在无形中转化为自觉行动。
寻访红色足迹,抓好思政教育主渠道。学校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有组织、有计划的安排党员领导干部、党外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团员等,走进淮安周恩来纪念馆,瞻仰总理丰碑,回顾红色历史、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让理想信念教育更加鲜活生动。
“三进三知”解难题、办实事。党员干部通过深入学生宿舍、食堂、课堂,深入一线,现场了解、亲身感受和全力解决学校教育管理服务和学生成长成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从最突出问题抓起,列出精准明确的问题清单,逐项分类梳理、分析研究、及时回应,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基层的困难事、师生的烦心事。